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包法利夫人》:一部理想破灭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渡过的。对她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她终其一生在寻找追求,并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秩序,可现实世界也给了她狠狠的报复,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幻灭,现实世界也抛弃了她,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死去。  相似文献   

4.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燕 《现代语文》2010,(2):120-121
爱情是简·奥斯丁小说永恒的主题,《爱玛》亦不例外。作为她文学才华的巅峰之作,《爱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从中体现的道德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正是简·奥斯丁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爱玛》所体现的传统爱情伦理观及作者独特的爱情伦理观,以丰富当前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由于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对爱情、婚姻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以这一思想定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想的爱情,如同给自己的人生追求戴上了一副镣铐,并最终导致了毁灭。爱玛的悲剧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女性及追逐名利、贪求欲望的世人,无疑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爱玛·伍德豪斯是一个上层家庭的女儿,受家庭影响,天性善良并且富有同情心,同时她染上了中上流阶层的傲慢与偏见.<爱玛>的作者向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爱玛在对周围人的态度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上的缺点,特别表现在她对哈丽特·史密斯的爱情生活的干涉.爱玛在她所在的时代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找到踪影.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它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感情生活和悲惨的命运。爱玛的悲剧,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原因在于她过于幻想、虚荣、极端的爱情观,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解读爱玛人生悲剧原因,从而达到对我们世人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亚男 《时代教育》2010,(1):260-260
《红楼梦》一书的一个主线就是由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所组成的,本文主要浅谈一下薛宝钗对于贾宝玉的爱情,那种是爱情而又非爱情的复杂感情。薛宝钗爱着贾宝玉,可是她更爱权势和地位,所以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存在着杂质,是不纯净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以其创作的《爱玛》享誉英国文坛,同时也让她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该文旨在突破传统的思考角度,主要分析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的意识,通过对爱玛反叛性格和对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追求来分析她的女权主义意识,分析了爱玛女权主义意识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没有人能说自己参透了爱情,即便是张小娴也不能。只是,她终究比我们多走了一段路,多看到了一些事,对于爱情中的曲折纠结也更通透一些。都说爱情是最能让人成长的一种感情,而她也用文字告诉我们,感谢那些给予过你伤害、离开了你的那些人吧,是他们让你在爱中学会了成长,蜕变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有一天当你能够坦然面对那个不爱你的人时,你会更有资格被他人所爱,也更懂得该如何去爱。  相似文献   

12.
《湘行散记》混合着回忆和现实,文本中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之我",一个是"现在之我"。"过去之我"由于环境和身份的局限,其对于"爱情"和"事业"的欲望受到了压抑,而"现在之我"的还乡之行则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重新获得宣泄的出口。整部《湘行散记》通过两者的互动,使"欲望"之流汩汩而出,完成了欲望化的抒情和叙事。  相似文献   

13.
包法利夫人     
平庸也许不值得赞美,却绝对不是一种罪过。故事爱玛嫁给平庸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后,对婚姻的浪漫幻想就破灭了,这种不满与苦闷在参加侯爵家的舞会后日渐加深,她的脾气愈来愈坏,为了让她散散心,包法利夫妇便搬到另一个村镇去。爱玛结识了年轻的实习生莱昂,两人志同道合,虽然对彼此有好感,却仍不敢越轨。莱昂前往巴黎后,空虚的爱玛爱上了风月场中的老手罗道夫,她爱得疯狂,而罗道夫却只想逢场作戏,厌倦后就抛弃了她,爱玛因此大病一场。包法利医生为了让妻子开心,于是带她与莱昂看戏,意外地与莱昂相遇,两人旧情复燃,之后爱玛常找理由到卢昂幽会。爱…  相似文献   

14.
《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描写了催人泪下的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爱情悲剧。爱情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凯瑟琳做出爱情选择背后的人性贪婪与自私。爱情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男权社会,男权社会逼迫她做出违心的选择。她对权势财富的贪求是出于女性社会弱势,是社会使然。这使她成为爱而不守、守而不爱的女性爱情牺牲者。这是男权社会自然和文明不可调和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17.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爱玛的婚姻和两次情事的解读,论述了爱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爱情观,并认为她所深爱的情人罗道尔弗与赖昂一样都是平庸时代下的庸俗浪漫主义的代表。在爱玛的爱情世界里,不允许有一点平淡,而要时刻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她的悲剧结局为现代社会中一些一味追名逐利和贪图享乐的女性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8.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她倾其一生都在憧憬和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爱情梦。爱玛年轻貌美,天真淳朴,然而在她的周围有无数双充满着恶之花的隐形的手,把她推到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走到了"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透视这个追梦女人的毁灭之路,点拨了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9.
胡波莲 《培训与研究》2007,24(11):30-31,34
爱玛在现实和艺术的混淆中来进行"自我造型",爱玛按照男性的文化范本来实行"自我造型",其结果只能是女性心灵的异化与生存的毁灭,女性的性别正是在这样的"自我造型"过程中被纳入父权制文化;爱玛的角色反叛使爱玛成为父权制文化的破坏者与灾难制造者,所以她被界定为妖女或恶魔;爱玛倾注一身的热情去追寻灵肉一致的爱情,获得的只是人格的分裂与死亡的宿命。  相似文献   

20.
《包法利夫人》中爱慕虚荣的包法利夫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本文试从爱玛爱情诉求的合理性、自甘堕落的社会性和自身的软弱性角度重读爱玛的爱情追求,以探求爱玛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