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上半期三晋大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成了底蕴丰厚、形式多样、富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多维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各高校深入研究和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入课堂教学,纳入实践育人,嵌入网络阵地,开拓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路径,使青年学生真正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可以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为龙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口述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近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中国大陆史学界所重视。口述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口述史学能否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学科尚待实践和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口述史学在运用中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对口述史研究的初步体验。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老一辈马列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民族危机冲撞下的20世纪40年代的爱国主义史学观念,着重从总结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总结历代反时侵略的民族战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封建史学和以古讽今、揭示蒋家政权必亡的历史命运等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并且高度评价翦伯赞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史学家,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促进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并以此文来纪念史学大师翦伯赞逝世35周年。  相似文献   

4.
口述史学最大的价值和功能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打破了史学家把目光仅仅投向文献史料的传统模式,保存了那些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而使史学研究多维并进。当代口述史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合作性强、较多关注下层社会、动态的历史等特性与价值取向。口述史学规范性研究有五大要素:坚持口述历史的学术性,口述史学工作者接受专业培训,防止受访者对口述史料的非真实性陈述,尊重受访者的意愿,整体性保存口述史料。由此,口述史学研究才能更科学、更客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世界意识主要体现在倡导研究历史应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反对"欧洲中心论"、世界史学科的确立以及可贵的理论探索等几方面.尽管这一时期国际间的史学交流,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直接交流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个中所具有的世界意识和世界眼光却是值得肯定和引起学界充分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贵州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福地,转折之地。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留下红色遗迹最多。红军创下了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特别是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近百年来,红色血脉一直在贵州大地赓续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始终激励着贵州各族儿女奋勇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著述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初、20世纪20-4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三次高潮,而每次高潮的形成都和中国史学所面临的理论和范式的转型需求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理论的追求,也有力地证明了理论在史学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为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史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应当突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遵义会议结束了历史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危害最大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于生死存亡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遵义会议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它与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影响及贯彻起码有以下三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的史学方法,它是指历史研究者利用笔录、录音或录影等方式搜集受访者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整理的口传记忆文献及其研究,同时也包括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获得的口述史料,结合文献资料,对史实进行的稽核和研究。虽然历史传说便是口述史的最初形式,但现代意义上作为专门史学一个分支的口述史,则是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中的贡献主要表现为组织完成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准备工作、遵义会议召开中的自我批评反省及支持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召开后从大局出发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20世纪40年代现代口述史学的兴起,口述史研究及其研究方法不仅在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重视与推广,在教育研究中也得以逐步应用。国内教育口述史研究目前还是集中在抗战史和高教史的研究上,而对口述史在基础教育和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则涉猎不多。当前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方法应用广泛,口述史研究方法及时、易用和生动形象特点,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课题教育研究大有裨益,完全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2.
孟禄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名教育家孟禄1921年的来华调查与讲学,是20世纪20年代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通过整理有关献资料分析孟禄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理论、制度与实践的贡献,探讨他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关注教育,第一热词是"双减". 以"双减"为切入点,基础教育变革的大幕已经拉开.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石,是根上的教育,具有开端价值和奠基意义.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影响全局,而且代表趋势.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因为"双减",21世纪20年代必将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迹. "双减",可以说...  相似文献   

14.
美国城市教育史学是以城市教育史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的城市教育史的研究历程进行反思的学科。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城市教育史并没有引起教育史学家的重视。1968年凯茨的《对早期学校改革的嘲讽:马萨诸塞州19世纪中期的教育革新》标志着美国城市教育史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城市教育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城市教育史学有三条研究路径:温和修正派的一致论、激进修正派的冲突论和"折衷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城市教育史学转向了"后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15.
口述史研究能在精英人物之外不断挖掘出普通民众之中蕴藏着的饱含真挚爱国主义情怀的人物和事迹,还原爱国主义立体多维的生命层次,呈现立德树人的多维面相,因而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一般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相比,口述史研究以其研究对象的人民性、研究过程的互动性、研究题材的生活性和研究工具的便捷性等特征,具有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优势。研究口述史可以让学生拓展爱国主义知识,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激发爱国主义行动。在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拓展爱国主义口述史题材,提升学生口述史访谈技巧,规范口述史资料采集与整理,鼓励口述史教学与研究,扩大口述史成果宣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走进历史、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史学界出现的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偏向,刘大年、龚书铎等著名史学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以及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正确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对于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方面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要求,这需要中学历史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相应的转变。在这种探索中可以发现,口述史研究是一种有助于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口述史学(Oral History),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它因为符合现代史学的发展方向和拥有广泛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对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仅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而且在政治路线上,实际上也部分地解决了民族理论与政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遵义会议为契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提高和进步.遵义会议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实际日趋结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处理当前民族问题也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朱杰勤是20世纪广东著名史家.他的史学思想包涵对史学史、史学批评、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20.
曹峰毓  刘婕妤 《历史教学问题》2023,(6):30-40+201-202
伊巴丹学派是非洲民族主义史学的重要代表。20世纪50—60年代,在迪凯、比奥巴库等学者的努力下,伊巴丹学派建立。通过开创以非洲人为主体的世界观、以口述史为主的方法论,并建立非洲最早的历史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伊巴丹学派极大地推动了非洲史学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尼日利亚内战、长期不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民族主义史学及伊巴丹学派自身思想缺陷的影响,该学派逐渐衰落。20世纪末,伊巴丹学派开始反思自身的史学理念,并拓宽研究领域与时间跨度、更加注重研究的现实关照、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进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重审伊巴丹学派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思考理论构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与学派发展间的关系等问题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