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9-52
为进一步推进对晚清名臣翁同龢书法艺术的研究,概述了翁同龢生平及艺术成就,继而提出问题,运用文献法、图版法对翁同龢书法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及成因进行梳理:通过科举需要及文人思想对翁同龢前期书法风格的影响,剖析了翁同龢前期以"馆阁体"为主的书法风格;通过取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翁同龢后期表现的尊碑崇古、用笔朴拙、结构跌宕、章法灵活的书风特点;最后,在梳理翁同龢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书风形成原因,得出了晚清"尊碑重颜"的书坛发展导向及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翁同龢书法风格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为翁同龢书法艺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尝试。  相似文献   

2.
翁同龢历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并授为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等重任要职,是晚清政坛的关键人物,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2005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的"文献丛刊"中谢俊美先生整理的《翁同龢集》,收录了翁同龢书札,所及内容颇多,是研究翁同龢生平活动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亦是全面研究翁氏家族的第一手资料。但其文字释读和系年错讹颇多。有鉴于此,对翁氏书札作进一步的修订和正误工作很有必要。本文选取国图藏翁同龢致其门生费念慈书札,重新释读、考证,纠正了《翁同龢集》释文的个别失误,对每通家书的系年及相关史事的考证,附于该通家书之下。  相似文献   

3.
翁同龢与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交往中的信函成为研究清末政治斗争、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宝贵文献材料,但2005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集》对集中收录的翁同龢致张謇文稿的系年考订有多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关于晚清名臣翁同龢与戊戌维新领袖康有为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被世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翁康二人关系甚密,是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在康有为的著述中亦可找到诸多翁氏"荐康"的相关内容,但在翁同龢的著述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事实究竟为何?通过对当事人及相关人物所记载史料进行分析研究,可推断翁同龢"荐康"之说不可信。  相似文献   

5.
翁同龢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书画诗文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艺术家。就其绘画领域而言,翁同龢既有以王翚、王原祁为中心的绘画收藏,也形成了"正统"、"尚古"、"深厚"的绘画美学观,并且落实于以"藏"养"作"的绘画实践。在绘画中摆脱世俗烦恼、净化心灵,成为翁同龢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常熟翁氏家族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翁心存日记、诗文集的整理,不难发现其蕴含的广阔和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就翁同龢研究而言,重视对家族性、非家族性文献的挖掘,无疑有助于拓展研究视角,带来新的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翁氏家族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立身处世,具有很强的榜样性与践行性。开展翁氏文献的出版及其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常熟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对翁同龢做综合立体地透视,是未来翁同龢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通翁同龢致王文韶的信札,文章考释了信札的写作时间与内容,对信中涉及的翁同龢与王文韶、朱智、应宝时相互间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力图勾勒出晚清士人交游的一般情形。  相似文献   

8.
萧公权先生在《翁同龢与戊戌维新》一书中,对翁同龢支持戊戌变法的动机作了剖析,肯定“爱国的情操与个人的野心因而合流,促使翁氏做出如一八九五——九八年间的发现。”进而指出“当他实现雄心的前景看好时,他资助那些有适当条件或者献身于变法工作的人;但当这个好景失去时,他便迅速易帜。”本文认为将个人野心和爱国思想并列为翁同龢支持戊戌变  相似文献   

9.
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进入仕途之际,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在1867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争论中,翁同龢并没有卷入论战的核心,但他站在守旧派一方,极尽密谋策划之心力,表现出了固守中国传统的思想立场。翁同龢在同文馆风波中的言论举止,不仅有对西方列强持暴而来给中国造成的丧权辱国所宣泄的民族义愤,也隐含了在"华夷之辨"的传统等级秩序下表露出的华夏中心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0.
<正>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我一直以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根据陈旭麓教授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念和思路,边教学,边进行多项专题研究。翁同龢研究就是其中的一项。还在我读研究生时,陈旭麓教授正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主编《中国近代历史》小丛书,经他同意遂选择翁同龢这个人物展开研究。从那时起到现在已有30多年。现在将研究的情况略作总结,并就教于学界同仁。一我对翁同龢这个人物,起先可以说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