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据《金色笔记》的网状叙述结构对作品各部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金色笔记》是一部充满了后现代气息的最具独创风格的作品,全书在形式结构上具有很强的试验性,整个叙事形式如同一个展开的蜘蛛网。  相似文献   

2.
龙茜 《海外英语》2014,(18):189-190,213
该文以她著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她著名的小说《金色笔记》为例,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叙述学相结合的方法,从作品文本形式的分析入手,探究形式传达出的思想内容。莱辛的《金色笔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莱辛还通过对安娜在现实生活中政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试图为女性提供一条摆脱困境的途径-建立新型的男女合作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色笔记》是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它引入西绪福斯神话以突出人类在荒诞的现实处境中的责任。它借鉴了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传统,却挣脱了经典女性文学作品婚姻家庭的窠臼和“闺中情怨”的模式。为了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莱辛还在《金色笔记》中融入了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中,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披广泛运用。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本文以《金色笔记》为分析对象,着重讨论该作品与西绪福斯神话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以及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写作焦虑体现在她不断进行的文本“重写”上。“重写”不仅是女主人公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与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形成了呼应,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指向了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走向,反映了多丽丝·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金色笔记》较集中地体现了莱辛在创作理念、叙事结构两个方面的试验性突破。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将文学创作的原始冲动与文本的创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红、黄、蓝、黑四种色彩的笔记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困惑融入简报式的文字事件之中,探索性地拓展了小说创作的文体形式和结构式样,并于人生永恒经验的不懈探寻中彰显其艺术技巧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7.
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叙述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从多重复合视角、隐含作者、叙述话语、叙述结构、梦境与象征等几个方面解读《金色笔记》独特的叙事策略,期待能揭示小说文本内部的基本建构,以及这些表现手法深化主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金色笔记》作为世界文坛的经典作品,始终被世人所推崇,莱辛和她的经典作品《金色笔记》也就成为了研究的对象,本文就是从后现代主义视角中,就该作品的艺术特征,从《金色笔记》的作者及作品简介、《金色笔记》的后现代主义视角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金色笔记》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再次去感受"笔记"艺术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从诞生起就被认为是为妇女解放吹响了号角,但是作者在1972年的再版前言里断然否认了这一点。文章试图通过对《金色笔记》文本的一些粗浅分析,探讨莱辛的两性观被广泛误解的原因,进而提出并证明莱辛的雌雄同体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10.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以独特的写作形式和它所代表的文学高度长期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关注。本文从笔记中的"金色"代表女性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个角度出发,揭示在当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的同时需要目标和方向。《金色笔记》带给女性的启示是耀眼和鼓舞人心的,但是也警示女性,不要在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乡,怨妇思夫,人文苦闷等三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作者们追寻自我、回归自我,超脱自我的生命意识,其关注当下个体存在价值的背后显现的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超脱自我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作为原型超文本的《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空间形态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儿童文学名作《捣蛋鬼日记》以“家”的归去来和有无转换为结构线索,以“空间”的碰撞为主导情节,按照其独特的理解、处理与组合,从常式里取变式,于恒途上行悖道,把顽童书写带入到一个令人且惊且喜且叹的所在,而这种变奏又因其自成一家独立出来,在丰富了叙事声部的同时,有力融合到顽童故事的常声合奏里—童年价值永在!对于顽童书写来说,“家”与“空间”这两个命题具有特别的意象和丰富的内涵。它们出现在千差万别的顽童作品里,积淀成特定的模式与走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墨画作为一种极其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构成形式,研究探寻中国水墨艺术的创新与空间拓展,对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及走向不无裨益。文章拟就中国水墨画形成的历史、流派以及水墨风格的方位,去探寻中国水墨艺术空间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在福州特殊的文化背景、地域性特征基础上,解析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平面形式、空间组织形态、围合方式等的特点;指出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九个单元要素特点及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体空间布局方式,为现代建筑继承传统民居院落特征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园桥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造景元素,园桥空间是水、陆、空三个系统的交叉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园桥造景,除形态具有关感外,还须与周边环境协调,根据所在空间的特色采用不同的空间组景方法,方能神形兼备,营造出“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园桥空间.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现实性、幽默性和情感性构成其反映社会的独立意识,它决定小说形象塑造的思想意识倾向和审美倾向;小说作为意识形态中的一种认识形式,应该做出对存在中痛苦的关怀——这份关怀既是痛苦情感的宣泄、创痛的抚平,更是对未尽意、未完成的愿望和在未来实现理想的永久希望。  相似文献   

19.
福建永泰爱荆庄在建筑形制上居住与防御并重,建筑基本类型、构成要素、空间形制等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且蕴含着独特的“女绅文化”载体,体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闽派地域建筑艺术魅力,可为新农村民居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叙述模式。在故事层面上被完全解构成了一个不确定叙述,在叙述层面上也是由于叙述者的独特位置,视角的选择、以及它的元小说因素,在小说叙事层面上也造成了一定的颠覆与解构。但这样一个颠覆性文本却在小说叙述形式以及对历史对永恒人幽的探寻上都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得这篇小说具有了耐人咀嚼的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