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馆是科举制度和商业活动的产物.会馆又分行馆、试馆和仪馆.工商业者为联络感情,协调事务,需要建立行业集会之所,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一般按行业设立,也叫行馆.明清两朝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会试,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考试废止,应试的举子达130多万人次.  相似文献   

2.
清代北京会馆的修建与活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谓“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类皆建馆,以资憩息;而商贾之业同术设公局以会酌事谊者,亦所在多有。”据学者的调查统计,清代北京外城,有大小各类会馆共计392处。这些会馆,多数是为招待各地应试举子和来京官员、士绅而设的乡缘试馆,如湖广会馆、番禺会馆等,一般由在京官员捐资兴建,或京官外放时将私宅捐献改建而成,也有的乡缘会馆是由本籍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士如达官、新科贵人等牵头筹资建造,并得到本籍地方官员和工商业者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会馆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同业关系而建的业缘商馆,如长春会馆、河东会馆、仙城会馆等,多由本籍、本行业的工商业者集资兴建而成。  相似文献   

3.
荟萃八方文化精髓的会馆--会馆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馆原亦称"公所",是中国旧时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团体,即中国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还是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的人聚会或寄寓."会馆"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会",即机构;"馆",即建筑实体--屋舍.屋舍内设有机构才能称为会馆,即是以省、府、县三级为定位,及由相邻地区合组或同一行业在客居地建起的邸舍内设置机构的通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简称"平馆")与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就影印《四库全书》一事引发的学术讨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次学术论争中,产生了5份《四库全书》影印选目."平馆学人"就影印《四库全书》问题发表了较多的论著,提出了"以善本代替库本"的影印主张,为影印《四库全书》提供具体方案,并推动了对《四库全书》的...  相似文献   

5.
马红光 《北京档案》2021,(11):59-61
历史上的会馆最早出现于京城,有史可查的第一所会馆是明永乐年间的芜湖会馆.《芜湖县志》载:"京都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1]以此为源头,拉开了会馆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在明清两朝,会馆广泛分布于京城和其他城市.这其中尤属北京的会馆年代久远、数量众多,无论是对北京城市的发展,还是对明清社会结构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会馆均为同乡所建,"此会馆之设,所以聚一乡一邑之人,使得周旋洽比,缓急相需,无异比里族党之姻睦"[2].在数百年的发展史中,最先出现的是官绅会馆,由其衍生出科举会馆,后又出现商人会馆,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组织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指涉的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设定的事项事实上达到了该目的,潜功能指涉的是潜在的未被普遍认识的功能或社会后果.[3]综合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会馆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和明清笔记等对北京会馆的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工作,需要解读古籍,涉及个别字句的使用.我们发现《左传·隐公元年》有:"庄公寤生."王力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而郭锡良主编版《古代汉语》下注:"寤,通牾.逆,倒着."在这里"寤"分别有两个通假字,那么"牾"和"牾"到底有没有关系?孰是孰非呢? "午"在《说文》中有:"午,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段玉裁注:《律书》日:"午者,阴阳交,故日午."《广雅·释言》:"午,仵也."徐复在《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按:仵,即牾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形.矢之首与午相似,皆象贯之而出也."牾"在《说文》中属于"午"部,并且这个部首中也只有这一个字.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系列教材之一《图书评论与阅读推广》为语境中心,叙述了"馆员书评"与"在馆书评人"的缘起,阐述了"在馆书评人"是"学习型图书馆"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认为在全民阅读立法促进时代,有着领读者作用的"馆员书评",是深化校园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9.
鹿璐 《北京档案》2015,(12):12-15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北京的会馆历史悠久,最远可上溯到明朝,而且会馆数量众多,最多时达四百余座.北京的会馆与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这其中比较突出的要数座落在现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中的北京安徽会馆.安徽会馆建于清朝末年,在北京众多的会馆中虽建成时间较晚,但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格等方面堪称京城各省省馆之冠.不仅如此,安徽会馆还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年康有为、梁启超在此地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安徽会馆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北京湖北籍会馆是明清以来的湖北士人为解决省内来京举子、官吏的住宿问题,沟通同乡情谊,互帮互助而建立的同乡试馆.它是京、鄂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也是构成北京旧城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北京湖北籍会馆诞生于万历十年(1582),鼎盛于清中晚期,1928年"东北易帜"后日渐衰落,1956年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对会馆旧址的保存状况产生较大影响,但仍有部分具备特殊价值的建筑保存至今.本文通过梳理北京市档案馆所藏相关资料,以时间为顺序,分析明清以来北京湖北籍会馆在不同时期数量和功能上的变化,调查会馆旧址的保存现状,并阐述其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鄯善国"条载:楼兰国为匈奴反间,数次截杀汉使.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立前已降汉之王弟尉屠者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自此,楼兰国不存,而为傅介子所刺杀者即成为末代楼兰王。对该王之名,《西域传》日:"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颜师古注曰:"‘尝归’者,其王名也。《昭纪》作‘安归’.纪传不同,当有误者。"据此,末代楼兰王之名有"尝归"、"安归"二说,何者为确?兹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12.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早已耳熟能详,《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举弟子有77人,且说: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看来,即使汉代司马迁所能称述的孔子弟子及贤人的数目也是个大概数目.……  相似文献   

13.
1月6日,省档案馆在辽宁会馆举行《清圣训》出版首发式,省档案局(馆)长孙成德出席并作讲话,副局(馆)长赵焕林主持仪式,省内著名清史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仪式。  相似文献   

14.
《四库》馆分校官沈叔埏的《颐綵堂文集》卷8、9、10收有多篇"书后"。司马朝军《〈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一书认为这些"书后"多为沈氏所拟的《四库》提要稿。文章从沈氏之任职时间、职分及"书后"具体内容来分析,认为这些"书后"并非是沈氏所拟的《四库》提要稿。它们应多为沈氏对《四库》书录副后所作的跋语,其中一些内容或多或少参考了《四库》提要稿。  相似文献   

15.
邓昱凡 《大观周刊》2012,(19):24-24,19
《窝头会馆》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所创作的献礼话剧,由著名影视编剧刘恒所著。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窝头会馆》中潜台词的表现、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赖京闻 《档案天地》2013,(5):41-42,57
宁波在上海的同乡会馆称着四明公所,它见证了宁波人反对帝国主义在上海扩张的历史的变迁,也是弘扬民族正气的一个缩影。四明公所是由旅沪宁波籍人士在1797年建成的、带有慈善性质的同乡会馆。其规模之大,势力之强,不仅是当时上海各同乡会馆中的翘楚,而且还是近代宁波帮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扩张,并  相似文献   

17.
<中庸>云:"诚即真实无妄."明清之际王夫之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即"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诚信自古就是核心道德之一,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新闻事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众多版本中,柳浪馆刊本常为人们提及,它们分别题为《柳浪馆批评玉茗堂紫钗记》、《柳浪馆批评玉茗还魂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南柯记》、《柳浪馆批评玉茗堂邯郸记》。由于它们是评点本,这些  相似文献   

19.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补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馆藏内阁全宗中选辑的这组史料,系清末督抚为会商筹备立宪事之电文,反映了封疆大吏对立宪的政治态度以及当时地方之政情,均是我馆1979年编辑出版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所未收录者,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至宋代才日臻成熟.流传至今的宋人笔记大约有500余种,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献价值.清代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37种宋人笔记.这些笔记多是旧本久佚或湮没不传者,或可补史传之阙、于考证有益者.此外,四库馆臣还对所辑宋人笔记做了大量的校证工作,为后人的深入整理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