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94年春,卸任不久的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与他的老搭档——原副社长冯健一起,来到苏南采访。这位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老记者,尽管在国外60个国家、国内400多个县市留下辗转奔波的脚印,但是到苏南采访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他也曾乘出差之便游览过太湖和姑苏城,领略过苏南农村的新风貌,为"大堂胜地"惊人巨变激动不已,但是"万事杂陈苦屉短"1的领导生源,却使他一直未能实现到苏南采访的夙愿。现在,  相似文献   

2.
1994年春,卸任不久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与他的老搭档--原副社长冯健一起,来到苏南采访。这位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老记者,尽管在国外60个国家、国内四百多个县市留下辗转奔波的脚印,但是到苏南采访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他也曾乘出差之便游览过太湖和姑苏城,领略过  相似文献   

3.
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兼评《苏南农村第三波》牧云今年暮春初夏时节,穆青、冯健等同志和新华社江苏分社徐光耀、袁养和同志一行,深入到苏南农村采访调研。历时20余天,他们走访了十几个县市、几十个乡镇,围绕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考察。归来后,几易其稿,写出...  相似文献   

4.
今年8月份,桃城区一位听众反映,自己过户宅基地的树木被原户主砍走,由于原户主有关系,乡里村里都偏向他。我们在采访村里的副支书时,对他的解释有点不认同,在提问时不由自主声音有些高,语气有点急躁,这位副支书一听扭头扬长而去,边走边嘟囔:“你们爱问谁问谁。”采访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5.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6.
笔者担任记记期间,曾两次采访过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第一次是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国煤炭报》决定采访几位曾在煤矿工作或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为庆祝“八一”建军节发几篇专稿。我当时被借调在《中国煤炭报》工作,因而有幸同报社另外两名记者一同去采访了江华、并受到他的热情接待。采访取得圆满成功。第二次采访江老,是在1988年早春二月。当时萍乡煤矿为建矿90周年筹备举行纪念活动,要请江老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8.
江志顺,中等偏上的个头,像个北方汉子,但从他高高的额头和宽宽的嘴唇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他南方人的特征。他一头乌发,腰板笔直,反映敏捷,健步如飞,这使人很难想到他已经过了55岁生日。为了给新改名的《军事记者》准备稿子,我们想写他的一篇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他任务多,工作忙,八小时以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只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抓住他采访。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由于他的职业原因吧,我对他三个半小时时采访居然换了三个地点——办公室、招待所、他家里. 我久久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 高昂的阔额,剑眉下的深度眼镜,总是凝神苦思的眼睛,总是紧抿着自信的嘴角。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文摘     
让名记者“后悔一辈子”的场面尤金·莱昂斯这位美联社经验丰富的记者曾谈起过令他“后悔一辈子”的场面。他曾有机会对斯大林进行过一次采访。事先约定只能对斯大林采访2分钟。而2分钟以后,斯大林的兴趣很浓,并没有结束谈话的意思。而莱昂斯当场却提不出更多的有准备的问题。莱昂斯事后后悔地说:“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尽管呆了近两个小时,但我一辈子后悔的是,当时没有趁机提出些富有意义的问题。”由此可见,哪怕几分钟的采访,事先倘若不准备好供一、两个小时谈话的问题,就不要来到伟人面前。(繁华摘于《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孔繁森同志因公殉职,距今已经8年多了,作为一名援藏记,我与孔繁森有过多次交往,并多次报道过他的感人事迹。在他去世前一个多月,我还随同他一起驱车数千公里赴阿里地区采访,朝夕相处,度过了终身难忘的一段时光。孔繁森同志去世后,我怀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工作。在宣传孔繁森事迹方面,我可以说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  相似文献   

13.
齐永 《新闻爱好者》2008,(10):96-96
采访的“原态度”,就是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后,进入实际采访前的对新闻事件的基本看法,基本立场。在很多时候,采访的“原态度”几乎决定了采访的方向,决定了采访时有意图的提问以及采访时的情感趋向,而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趋向在稿件中都会有强烈的表现,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采访的“原态度”甚至决定了稿件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喻乐 《传媒》2004,(1):8-8,18-20
采访朱德付,烟不停、笑声不停。之前有很多人告诉过我,朱德付是很有智慧的人,时常妙语连珠、警句迭出。两个小时的对话使我察觉到,在朱德付的智慧深处,在他生活的四十年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以群众为师     
冯健同志系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年末,他同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高级记者周原到河南采访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河南省的20多个市县,同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到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后,先后写了《潮涌中州》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文,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这里发表的是他这次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安冬 《青年记者》2007,(3):26-27
张黎明是《新民晚报》的一名记.从他第一次采访开国将领肖华将军开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当年年轻的新记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从事了这么多年字工作.张黎明看上去儒雅而有书卷气。特殊的采访经历随着岁月的积淀,在他眉宇间形成一股庄重的神态.采访过几十名开国将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他要为那段无法复制的历史留下痕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相美  季东 《中国编辑》2005,(1):21-23
采访曾果伟社长,约过几次都没成。他总是忙,要么在下面跑,要么在张罗着开发新教材。这次来个“突然袭击”,总算“逮住”了他。在谈到当下应对市场选择与坚守出版理想的两难抉择时,这位有着20多年出版经历的掌门人坦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8.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19.
提起魏建民这个名字,陕西档案界大都会感到熟悉和亲切,因为他曾经担任过10年的原汉中地区档案局副局长和局长。当年作为档案界的同行,他对档案事业的执著与热爱,干工作的能力与魄力,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前不久,在汉台区档案局(馆)采访时,我们再次见到他,谈到档案,他那平和率直的气度,他那  相似文献   

20.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