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学中的指导、评改尤为重要。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无话可写,作文内容空洞,上作文课就头痛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小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要重视批改和讲评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在小学生作文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不会观察,无话可说".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知识的获取,要通过感知、理解、接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作为“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的小学生作文,对发展其认识能力尤为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要重视批改和讲评的指导作用”。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达到大纲的要求,必须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贯穿作文教学的指导、批改、讲评等全过程,让其在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对于生活阅历还很浅的小学生来说,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儿童感知的重要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哪些观察方法,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事物,获取知识呢? 一、选择角度观察的方法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感知事物的一种特殊形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不断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所谓观察能力 ,是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活动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征。观察能力既是智力的门户又是智力的源泉。习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 ,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发现 ,使许多生动新鲜的材料从身边悄悄溜过…  相似文献   

7.
实践体验型作文,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情境,进而把实践过程作为文章素材。这种作文形式,既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又使他们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自由放飞天性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是形成独特语言的重要前提。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使学生在描写事物、叙述事情、抒发情感时用自己的话谈感受,用自己的方法作表述。而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独…  相似文献   

8.
小学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银川市城区回民三小居梅芳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观察的过程就是主动从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的过程。培养主动观察的好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小学生好奇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经常...  相似文献   

9.
黄桂林 《宁夏教育》2002,(11):29-30
有话写不清楚、说不具体是小学生作文的一大弱点,许多学生叙述事情简单笼统,描写事物抽象浮泛,介绍人物寥寥数语。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粗浅,叙述中眼前难以还原出事物的具体形象,对语言的把握粗略,叙述中笔下难以表述出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具体感知、具体还原、具体表述的能力,为其创造性地认识事物、创造性地描述事物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作文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学认识能力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要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认识事物来说,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形式。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词成段、连段、连篇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作文教学,认真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近几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一点成绩,现表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一、鼓励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阅读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12.
生活作文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作文,既是一个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与成人一样是一种自我表达与社会交际的真实需要。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要经过“客观事物→认识主体→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这种“双重转化”的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人格的提升和语言技能的习得。如果这三者不能整体和谐地获得发展,那就算不上作文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章的完成,实质上就是“事物一认识能力一表现”的具体再现,更是这个过程的相互转化。这种转化首先把客观事物转化为学生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然后是把学生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上的认识转化为文字,形成自己的文章。显然,这两步中,“认识”是第一步,是自己作品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认识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跟学生自身…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低年级作文起步,训练的是说话、写话能力,而所说、所写的内容,主要从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得到。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小学生直接感知周围事物的思维过程,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前提。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而要做到“会看”。克鲁普斯卡娅说:“在大多数情  相似文献   

15.
论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校徐永森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的作文,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作文素材从何而来?要从生活中获取。如何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涉及到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偏重于小学生有了材料后...  相似文献   

16.
观察力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小学生作文,头脑中应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而这些感性表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有赖于观察获得的.可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下面就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凭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小学生的前导和动力。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并用语言文字不拘形式,自由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多练,多练依赖于自觉,自觉源于正确的认识和爱好。因此,要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好作文,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作文基本上以记叙文为主,写景作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写景作文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景物写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指导作文往往只强调培养表达能力,把表达和认识隔离开来,出现了作文说空话、假话,重复套作、干篇一律的现象。学课文也只强调学习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忽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实际上,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形成能力,学生才能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做到从内容入手。情境作丈就是实现上述想法的一种有效手段。情境作文是习作前或习作中,对凡是能够设置环境、情…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用整体性原理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从这个基础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