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南朝谢赫最早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品评中国画人物的“六法”.一直以来,谢赫的“六法”成为中国画理论的重要纲领性的法则.“骨法用笔”是仅次于“气韵生动”的第二法.本文通过对“骨法用笔”理论的涵义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涵义的延伸梳理,重点论述“骨法用笔”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绘画语言、精神内涵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3.
“德教”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它显示了中国文化崇尚“德治”与“仁政”的特殊禀赋,也使古代乡村治理呈现出鲜明的“以礼训人”的特点。“德教”传播了仁爱思想.推动了古代教育和文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以“和”为美是我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它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中和”思想的历史的具体化。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中和审美观又有温柔敦厚的“德”和与自然无为的“道”和的不同。“德”和与“道”和的互渗互补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独具民族特色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与其实践归旨,“善义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义、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精神”一辞,人们通常理解为人的意识或一般心理状态。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精神”一辞却有其特定的涵义和衍变过程。鉴于《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未设“精神”一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虽说“在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8.
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法治国”,同时辅之以“以德治国”,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法制上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治国理论的继承与飞跃。“德”是一个重要字眼,干部政策讲“德才兼备”,教育方针讲“德、智、体、美”均衡发展,亦即素质教育。这个“德”字是怎么来的呢? 古代对“德”的说解,也不一致。许慎的《说文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细细品味,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慈爱之语的家训。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是做人之根基,诸葛亮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才能“立德”呢芽答案是“静”与“俭”。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  相似文献   

10.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中“文”“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中英“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有关“礼貌”的理论研究,阐释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并比较和分析了中西方礼貌内涵、礼貌准则选择侧重以及礼貌表达方式等诸方面的异同。并指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源头活水,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对这笔遗产认真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一些汉语语法论著没有对"复指"和"同位"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因而常常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并非同一范畴的概念:"同位"是针对语法功能而言的,"复指"是针对语义关系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完全等同的或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15.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弄清与其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那么,从理论上搞清楚“模式与中国模式”、“特色与中国特色”、“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教育研究与西方教育研究中,"生命"概念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生命"、"生活"、"个人"、"意义"、"体验"等话语及其思维方式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打造"的搭配对象不断地逐步泛化,开始是金属器物,再到一般具体物,再到用具体物对抽象物做的比喻,然后就进入抽象物为主的时期."打造"被我们赋予了"精心加工,追求精品"的内涵,已由原来的中性词转变为褒义词."打造"新义、新用法的出现与流行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