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翠玲 《考试周刊》2015,(15):90-91
根据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其核心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运用能力,这是语言教学的本义和灵魂。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提高交际能力必须首先培养一定的语言能力,语言的交际特点决定了语言能力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培养,才有可能最终发展成为交际能力。因此,本着以实践为原则,通过实践教学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使之逐步转化成为一种能力——交际能力,这是教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阶段的教学任务.这一任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用外语交际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坚实的基础包括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通过大量反复实践,恰当地、灵活地使用语言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编写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教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训练。教材编写应兼顾理论TALO与TAVI,以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发展沟通交际能力。开发21世纪新教材的主要指导思想应是打好语言基础,发展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相互了解的交际工具,所以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特征。现有的中专英语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力为宗旨,在初中英语教学基础上.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交际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进交际法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线,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交际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交际法教学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重点从打好语言基础、语言操练过渡到语言交际,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审美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语交际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理解能力、评价交流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价值。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认识到当前阶段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的课程标准相关要求,重视口语交际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知识积累,不断创新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综合能力。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创新实践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梅远 《中学文科》2009,(4):123-123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获得不仅依靠老师课堂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例如采取听说读写等方法进行反复的模仿记忆操练才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围绕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相结合这一中心 ,来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精心安排课堂教学 ,创造语言环境 ,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 ,培养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交际策略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交际活动 ,不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这一段文字是从英语语言教学角度提出的,其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一是何谓交际能力,怎样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二是为什么和怎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三是怎样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为今后进一步在大学学习,进行专业阅读,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猎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课改难题,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解决办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外语不能靠背语言知识去…  相似文献   

12.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改变重读写、轻口语能力培养这一倾向,结合教学实践,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课堂。  相似文献   

13.
目前 ,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 ,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 ,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 ,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近二十年来 ,交际性原则在外语教学法中占有主导地位 ,它的兴起标志着外语教学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尤其是在中学的外语教学中 ,交际原则的贯彻并非一帆风顺 ,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交际法教学的应用也是步履艰难。语言的主要功能在于交际 ,也就是交流思想、情感、信息等 ,无论是交谈、写作、阅读、看电视、听广播都…  相似文献   

14.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参与社会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过程必须充分体现交际性原则,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苏琪 《甘肃教育》2006,(10A):46-46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为今后进一步在大学学习,进行专业阅读,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猎取专业信息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交际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又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课改难题,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解决办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合作、体验、参与和交流。不仅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重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其核心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上述所指不仅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而且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打好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也能打下一定基础。[1]一、贯彻《新课程标准》,整合教材,进行语言整体教学(Thewholelanguageteaching)《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校…  相似文献   

17.
培养和提高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正确、流利、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目标.因此,外语教学应以交际能力培养为纲,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所以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李筱菊教授提出的交际能力及学习交际能力的原则为理论基础,把语言教学交际法运用于英语语音教学中,从英语音素、节奏和语调三个方面着手,试图为中、高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设计一套英语语音交际性教学的方案,并指出语言教学交际法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语音语调,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语感则是语言能力表达的重要基础。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呢?深化语感教学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所渭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要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感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课标高职英语教学要求为依据,从合成课程视角出发,针时如何提高交际能力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培养口语交际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注重语音语调,打好语言交际的基础;加强常用句型学习,丰富语言交际的内容;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强化交际能力学习的正迁移;注重文化渗透,形成交际的内在统一性等措施.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真正实现新课标下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