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祥于后现代的反本质主义对本质和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究竟有何解不开的理论宿怨?本丈从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理论要点及认识方法入手,对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进行评说,希望有益于问题的廓清.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幽默研究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乖讹论",和其衍生理论——"脚本理论"。通过引介定义,研究语言幽默的本质,联系制笑机制探讨语言幽默的产生过程及本领域研究后续待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绍振的散文理论一如他独特的文艺美学、幽默理论,富于原创性、独特性.是独树一帜的.他从一贯坚守的文学性出发,依据其"文学形象三雏结构理论",倾力于散文审美形式的建构.通过散文与诗、小说的比较,在大量经典性、代表性文本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散文审美规范,对当下散文现象给予科学的命名与分类,拓展了散文研究的领域与视野,并对许多散文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做出精当分析.凡此种种,对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究,规范散文的"失范"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帆、王一川、陶东风推出的三种文学理论教材,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事件.对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只解构不建构"、有"虚无主义"之嫌的批评是不合事实的.他们的建构分别选择了关系主义、本土主义、整合主义的理论路向.不但与本质主义自觉区隔,而且提供了建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经验和可能性.评价他们各自的得失将有益于告别本质主义之后的文艺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绍振,名学教育家,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系,现为福建师大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作有《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集》等。其中幽默散《说不尽的狗》入选中学语教材。[编按]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孙绍振文学创作与评论最早涉足也是最早取得突破的领域.<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孙绍振创立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它的创立、坚守与发展,彰显了孙绍振诗歌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学习观指人们对于学习现象、过程、本质的认知.近代以来,学习观大致经过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后认知主义等认识发展阶段.具身认知理论是"后认知主义"研究中的新取向,其主张学习具有身心一体、身体建构、植根情境等特征.它加深了人们对于学习本质的认知,对教学实践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艺服从于政治"将理想的"创作方法"等同于文学具体的创作方法,这造成了文学的本质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先后之分和"文学的本质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二十七年文学"的本质化不是源于"理论先行",而是某种先行理论的"政治本质化"。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力图借助"形式主义"规避"创作方法"的本质主义弊端,但由于理论自省的缺乏,文学的本质化仍不可避免。话语阶段"理论"的本质色彩淡化,理论和创作的关系也因此变得多元。  相似文献   

9.
从对话开始--巴赫金文本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巴赫金对人类生活和存在本质的根本看法,对话精神贯穿于巴赫金所有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成果.巴赫金将"对话主义"理论引入文学研究之中,从人文学的角度,运用"超语言学"理论,对文本理论进行了独创性的理论阐释,揭示了文学语言乃至文学文本的对话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0.
孙绍振,著名文学教育家,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文集》等。其中幽默散文《说不尽的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1.
大学者大作家都具有多副笔墨,孙绍振的散文既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一,更是当代“幽默散文”的典型,本文试图以孙先生所作散文为例,着重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去透视,探讨其以理论和实践在谐趣与严谨中进行灵魂书烈军属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以及对当代散文创作的贡献,从而领略一个智者与学者富有人文气息,生命情调,诙谐人生的内在魅惑力。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未走上革命道路以前,他希望通过兴学强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只能是一种理想;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为革命服务,为民生建设服务,初步形成现代教育思想体系;伴随着孙中山行知哲学观的形成,他的教育理论也日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建设现代中国的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怎样救中国的理论——三民主义,其目标是要通过对西方先进国家的学习,使中国从一个落后低下的简单社会和中世纪国家变成一个兴旺强大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这一理论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的系统理论,在一系列论著中,孙中山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三方面,为现代中国的建设规划了基本的蓝图和轨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1911—1937年,中国现代国家架构基本成型,国家实力提升、现代化步伐加速。  相似文献   

14.
民生主义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通过对其动态的历史考察,认为孙中山民生主义自始至终所关注的就是民生问题。民生主义思想,作为孙中山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对我们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子"敌战"思想是孙子军事战争理论的基调所在。"敌战"思想的内涵包括了敌我对立,主动进攻,胜敌而益强的具体内容。"敌战"思想与"慎战"思想、"胜战"思想及"备战"思想共同构成了孙子军事战争理论的体系,而"敌战"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主导因素,是其理论架构的基石。孙子"敌战"思想在现代国际产业竞争和产业战略管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师毅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歌词创作者之一,他写有不少歌词作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他的歌词研究并不多。通过对孙师毅歌词创作活动和作品的梳理,发现他的歌词在代表左翼文化特色同时,也有着自己的艺术魅力。具体而言,孙师毅的歌词在多样化的风格创造、形象化的情感表达、音韵美与节奏美的构建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吴稚晖对孙中山的认识由浅至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孙中山领袖地位确立的艰难历程。1903年初,吴稚晖加盟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力宣传和坚决捍卫孙中山的领袖地位及其革命主张,成为孙中山早期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19.
孙文恭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反映了清平孙姓家族的历史变迁,修谱经过,尤其从纵横两个方向确立了孙文恭在其家族中的位置以及孙文恭与其家族之间个体与系统的关系,记录较详,具有较大的文献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晚唐最后一位古文家孙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表现在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孙樵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一、缘实求善的明道观;二、取者深,其身必穷;三、辞高、意深、尚奇;四、“立实录”、“存警训”的史学主张。孙樵的古文理论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他的古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