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我们结合例句,从实用出发逐个作一简明解释,并配上自测练习,以助大家系统掌握。(一)例释一、而1.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②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译为“接着”)④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却”。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⑥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2.代词…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但也有多词一义的现象,比如表“假设”的词,常见的仅单音节词就有二十多个。现整理出来,供学习者参考。一、表一般假设,译为“假设”、“如果”的1.若《古汉语词典》:“连词。假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3.
“以”字作连词,人们都知道它可以译为“而”、“因为”、“而且”等。但是它还有一种译法,人们未予重视。这就是当“以”表示两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时,可译为“假设”或“如果”。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论积贮疏》)  相似文献   

4.
许多论著都说“虽”后是事实译为“虽然”,“虽”后是假设则译为“即使”。但有时“虽”后的情况究竟是事实还是假设很难认定,因此就出现了此书译为“虽然”,彼书译为“即使”的混乱现象。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么一句: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关联词“虽”共出现31次,均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其语法功能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已然事实,是一种“事实-转折”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共有22处;一类表示未然的状态,是一种“让步假设-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即使”,共有9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论语》中的“虽”的特点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定性研究方法评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定义英文中“qualitativeresearch”在中国大陆被译为“定性研究”,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被译为“质的研究”。如果望文生义的话,此类研究似乎是对社会现象“性”“质”的研究,而与此不同的另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或  相似文献   

7.
一、假设句和类比假设句假设句,即用“如果……那么”一类的关联词语联结或暗含这类关联词语的复句。这类句子总是前项(假设部分)提出一种未然的可能或己然的但与客观事实相反的命题。在此基础上,讲话人认为如果前项成立。那么后项(假设以外的部分)也必然成立。根据前后项之间的关系,假设句可分条件假设句和类比假设句两类。条件假设句如:“如果他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捅出去,这几个人就会遭受一连串的批斗”。这类假设句,前后项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是  相似文献   

8.
《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注解(13)注为“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笔者以为,“坼”不应译为“划分”,而应直接译为“分裂”或“裂开”。如果译为“分裂”或“裂开”。那么,“吴楚东南坼”就可译为:吴楚两地裂开。一东一南。笔者认为,这样翻译与下面的诗句联系更紧。语意更连贯。  相似文献   

9.
如果与否则(不然) “如果”与“否则”都用于假设复句,但用法并不相同。“如果”本身表示前一分句(偏句)有假设的意念,并预示后一分句(正句)将推断出这假设的情况实现后的结果或结论。只要分句间的假设意念明确,“如果”可以省略。例如: ①如果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例①的“如果”表示“你有什么疑难问题”,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后一分句(正句)是这种假设  相似文献   

10.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1.
一、“为人洁白晰”。教材对“洁”没有解释。一些教学参考资料简单地译为“为人皮肤洁白”。我认为,“洁”是“品德高尚”的意思。从“为人洁白晰”句看,译为“为人皮肤洁白”,“洁”字没有着落。如果简单地把“浩”也释为“皮肤洁白”,有重复之嫌。从《辞源》中“洁”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课本中,if出现频率较高,但在不同的场合其用法不同。一、if表示条件,译为“如果”、“假如”等,常引导条件状语从句。例如:1 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if you like.如果  相似文献   

13.
释“虽”     
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中,连词“虽”一般有表转折和表假设两种用法。当它表转折时,一般译成“虽然”“尽管”,表假设时一般译为“即使”“纵使”等。但目前有些“注本”对同一“虽”字的注释却很不一致。现略举几例: ①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突……(《齐桓晋文之事》)  相似文献   

14.
英文中“Humor”一词进入中国之后,多人有多种译法,有的是音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音译加意译。190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议及“Humor”一词,他首译为“欧穆亚”。此后又有李青崖译为“语妙”,陈望道译为“油滑”,易培基译为“优骂”,唐桐侯译为“谐稽”。  相似文献   

15.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出自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注释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如果按照注释直译的话,“毋”译为“不要”;“以”译为“认为”;那么“吾”,明显的“我”,又该如何翻译呢?配套教参译成:“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也体现不出“以”是“认为”的意思。笔者认为,此句中的“以”解释有误,当译为“用”;“毋吾以也”当译为“(人家)不用我”。  相似文献   

16.
“莫”字在文言文中,有时作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等,有时作否定副词,译为“不“、’不要”、’不能”等。到底在什么语境中作代词,什么语境中作副词,不少同学都是跟着感觉走。其实,如果巧借“不”字,也可化难为易。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17.
“假设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假设关系的句子构成的句群。这种句群有时要用“这样(就)”、“那样(就)”、“那么”、“那末”、“假如”、“假使”、“不然”、“否则”、“如果这样”、“如果不这样”、“这样的话”、“不然的话”等关联词语,来表示句群第一层次的假设关系。如: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19.
一、名词的活用名词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不作谓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处在谓语位置,则活用为动词。例如: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例1中的“蹄”用作一般动词,译为“踢”;例2中的“肉”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长肉”;例3中的“宾客”是意动用法,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名词一般不能用来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如果出现在谓语前面,它要么是用作主语,要么就是活用为状语。例如:4.其一犬坐于前。(《狼》)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标点不妥。“土橐”不是一种官职,释为“做官和依附权势”较妥。“植其杖”的“杖”是一种辅助性的劳动工具,“植其杖而芸”译为“拄着他的杖除草”。“走卒类士服”的“类”释为“类似、像”。“践华为城”的“践”释为“凭借”。文言断句注意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