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乔治.艾略特的前期作品《亚当.比德》、《佛洛斯河磨坊》和后期作品《米德尔马契》中的叙事话语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从作者型声音过渡到间接性叙述;叙述者性别立场的转换;后期小说中卷首引语的使用。艾略特在追寻叙事权威过程中采用话语迂回的叙述策略揭示了她矛盾的女性观,说明在男权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中,女作家在写作中建立女性叙事权威时所面对的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小说创作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书写重构革命理性的秩序,一方面,革命叙述不容许女性的个体感觉和情欲空间的独立存在,这一主题必须与男性话语民族国家话语相互缝合;另一方面,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导致了国家叙述与个体叙述的渐行渐远。女性形象自身的女性意识逐渐被遮蔽和涂饰,完成这一转变才能成功地指称革命方向,获取自身在革命序列中的身份角色。茅盾的创作从与主流话语的交锋到最终回归社会和时代认可的主流,最终难逃流行的革命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个文本,具有女性书写的不同维度,体现出她们的个性特点。《工作着是美丽的》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生动的、可触摸的女性人生体验,在表层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女性个人叙事的内核,是一部以“个人记忆”叙述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朴素的女性文本。《青春之歌》却并非来自作者自我人生体验的“如实”书写,女性自身的经验被置于以政治为中心的男性主义话语场后,本真意义的“女性自我”已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叙事视点的选用不是纯粹“女性本位”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其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部分扬弃和阶级、民族身份确认上的。但无意识潜文本对叙事者性别经验的“泄漏”,又使它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女性话语的某些痕迹。  相似文献   

4.
新女性小说是以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来叙事的文学,它以女性世界为叙述的中心内容和正宗地位,使男性退隐或被驱逐出叙事前台,并以凸显女性的内在经验、直率的身体写作和新的女性语言方式,大胆地背叛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叙事伦理,悖离男性话语为主流的文学传统,试图建构起女性叙事的新伦理,成为了一种心理蕴涵丰富的文学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5.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作家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理论旨在挑战传统文学规范,颠覆男性话语霸权,提高女性主体意识,争夺女性话语权。20世纪末,西方女性身体理论传播到中国并应用于国内女性文学研究及创作中,在中国消费主义语境下,"女性书写"中的"身体"叙事功能逐渐异化,"身体写作"的文本及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施意靓 《文教资料》2011,(14):14-16
子君、刘巧珍由最初地勇敢追求到悲惨走入爱情困境,一般认为把两人自身觉悟的程度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严酷作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读《伤逝》、《人生》,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仍然紧紧围绕爱情展开——爱男性,以及被男性爱,当爱和事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时,在男性视阈中会明显地展现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提出对女性脱离生活实际的苛求,不仅是主人公的男权意识强烈,而且作者在文本中的叙事,也显现出较为鲜明的男性叙述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的代表人物,陈染及其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陈染创作中的女性书写视角、叙事策略、话语方式和两性精神追求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陈染女性写作中对男权话语理性突围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8.
卢沛 《现代语文》2007,(5):93-94
女性文学中交织着几种话语权威: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政治意识、传统话语。细读作品,我们总会找到这些话语权威的交织。  相似文献   

9.
周巧巧 《海外英语》2012,(11):208-209,227
女性一直是薇拉·凯瑟作品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其中篇小说《我的死对头》中,凯瑟塑造了麦拉·韩肖这一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第一人称有限叙事将女主人公悲剧的一生娓娓道来。文章立足于文本,通过剖析文章所运用的独特的叙述策略,进而阐释女主人公人格中的矛盾对立,揭示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差距,从而探究人物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孤独者》与《伤逝》都以"另类"女性的人生遭遇为文本叙述中心,采用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事,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追忆,完成对缺席的女性"另类""在场"的叙述,这种极富个性化的女性叙事策略,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社会向来弱势的妇女阶层和女性命运的深刻关切,而男性主人公忏悔和自我救赎的失败,则彰显了鲁迅先生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批判了五四知识分子思想的局限以及对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切实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在私情歌谣中重新获得这种权力。《山歌》中的私情歌谣从女性的视角来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改变了其在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其由被言说的他者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经典重评的语境下,《芙蓉镇》的异质性被发现,它颠倒了主流文学叙事中的英雄传统,塑造了一个孱弱的男性世界;通过大胆而带有伦理意味的女性身体书写,表达了为国家话语所掩盖的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在借鉴主流叙事模式的同时,大量使用乡土资源,形成了具有独立视域的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把《芙蓉镇》看作重建当下文学传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神话中,女性因其丰产力备受尊敬,妇女在神话中处于显赫的主语位置。随着母权制被推翻,女性在生殖话语中的主语地位受到侵犯,并且经常被男性所置换,男性生育的神话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神话消失了,但男女之间的对立并未消除,男性叙事话语无法接通孕妇的真实信息,恢复和提高孕妇的文学地位,只有依靠女性叙事话语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秋》关于女性主体的叙事是分裂的。叙事者运用自由间接引语以权威的姿态竭力建构女性的主体意义,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丁阿小的叙事却不断地与男性秩序合谋,对前者进行挑战,使整个文本的叙事出现了裂痕。  相似文献   

15.
《第九个寡妇》是严歌苓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王葡萄的形象和诸多男性形象的鲜明对比为视角,从王葡萄形象对男性神话形象的颠覆、对男权意识中心与寡妇话语偏见的解构以及女性性欲的重构等三个部分,来探讨严歌苓文本中对男性中心叙事的消解和在已有女性文学的基础上对女性文学的自觉书写。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在女性叙事话语下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性描写改变了以往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者对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男性形象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反映出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男性形象的一致特点。  相似文献   

17.
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采用了大胆、激进的叙事态势,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立场。这种叙事策略显示出一个初涉文坛的女作家对男性文学传统进行颠覆的勇气,显示了奥斯丁对话语权威毫不掩饰、大胆而激进的追求。这部小说在商业上的厄运促使奥斯丁改变了叙事策略,在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四部小说中,她避开了外向的作者权威,明显地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这四部小说的成功给了奥斯丁极大的信心,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又一次改变叙事策略,她试图回归《诺桑觉寺》那种自由叙事手法,表现出对外在作者权威的再一次大胆地追求。奥斯丁叙事策略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在男性声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女性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汤亭亭文化批判的切入点。它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深层意识痕迹在社会生活中的表层反映。对语言以及叙事行为的审察往往代表着作者对社会生活洞悉的程度。在《女勇士》中,汤亭亭立足于女性和华裔,分析华裔女性的语言及其叙事行为,解剖男性中心叙事和白人的中心话语,建构起女性叙事,为华裔女性属性找到了社会语言学基础,并使该书成为一部关于女性书写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女权运动,从清末兴女学、不缠足开始,起点既低,而且始终被统摄在男性主导的民族一国家宏大叙事中,作为从属的部分存在。这决定了中国女权话语的男性色彩和国家意识形态特征,也决定了清末文学女权叙事的男性想象特征。女性的缺席,女性体验的缺乏,使晚清小说的女权表达呈现着书写的真实与表现的不真实问题。对晚清女权话语与女性叙事的梳理,是理解和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女性表现的必不可少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芒罗的短篇小说以不动声色的女性叙事话语反抗了男性中心主义叙述方式.在女性视角的观照下审视男性和一切他者,改变男人讲故事,女人听故事的局面,对写作中的"菲勒司"中心主义具有反拨和解构力量.隐蔽的"女性声音"湮没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声音,进而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也被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