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指的是获得科学荣誉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有着诸多的表现,会对科学发展产生诸多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利用“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使得科学事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就业质量。高校把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仍存在"力不从心"、"缺乏资源"等现象。因而,高校的校友资源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他们具有经历丰富、感情真挚、学生信服的天然优势,是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何有效聚合校友资源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校友育人的良好氛围,是各高校亟待研究和应该立即付诸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毕业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制约、心理贫困的影响、综合素质的局限、人际交往的贫乏、社会资源的稀少,这些使得他们的就业道路更加艰难,容易形成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为了避免负面效应的出现,高校要从课程建设、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经费支持、信息畅通等多方面为贫困生创造就业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挑战性就业方式。这意味着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更需要大学生群体拥有和谐的外语能力,为资源丰富的网络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智慧支持。  相似文献   

5.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哈里森曾经说过:学校是个使富者更富,穷着更穷的地方。可见,它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有效地利用"马太效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而推进教育的健康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增长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的分化现象突出,2002年至2012年这种分化现象开始凸显,2013年至2021年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在2002年至2012年,快速提升的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较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越高收入农户越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的不断增长,因此,不同增速的来源收入成为支撑不同收入组别农户收入增长的动力。在“后小康”时代提高较低收入农户转移性收入就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同时要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全面提高农户的转移性和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增速减缓,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公务员具有高稳定高福利的职业优势和宽松的落户政策,加之应届大学生报考优势明显,导致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度又达到新高度,因此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人才市场调控失灵。为缓解后疫情时代“考公务员热”现象,应当在政策上给予大学生创业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引导子女科学理性报考公务员;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在实践中多接触、多尝试,建立多渠道就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海教育》2008,(7):39-39
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被雇用仍会有就业风险,拥有就业能力才会拥有就业保障。我们认为,大学的学生就业工作不是简单地通过毕业生的求职培训、举办招聘会让其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终身受益的就业能力。在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个人职业素养,并且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实现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与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天宇 《考试周刊》2012,(90):163-164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职业活动和促进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最为关键的要素。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现实需要.又是大学生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已久,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作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领域,历来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内部分大型企业与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将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需求与大学生自身拥有的就业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构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核心素质群应该由职业素质、社会兼容度、准职业形象、就业人格以及其他相关就业能力这五个大的方面构成,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和自身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与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尚有很大差距,本模型的提出除了对于大学生自我提高、高校毕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匹配性需求有很大帮助以外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入了就业能力的研究内容[1]。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整个社会金字塔中极具上升潜力的群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除了要面对由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巨大跨越,残酷的竞争也倒逼他们必须拥有核心能力来武装自己。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业市场需求的转变,传统核心能力已不能成为学生的竞争优势。本文在对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核心能力内容,对大学生应具备的新的核心能力进行了论述,并针对其如何培养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总结了在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时至今日,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是应用型人才,企业更要求学生具备职业素质。本文就走访用人单位过程中企业方提出的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做出简要阐述,旨在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结果与其职业力有必然联系。而商科大学生的职业力除了体现于其专业知识能力外,还很大程度反映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资源,建构商科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平台,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升商科毕业生的职业力以促进其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是当下备受社会和高校关注的话题,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在分析能力的涵义、技能的类别及其内涵等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的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大学生要想在市场中成功就业,就必须具备就业能力,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学业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大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努力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素质体系。具备和拥有好的学业,才会有好的就业、好的职业。学业的成败体现着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高低、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工作由课外活动向课内外融合转变。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经验也表明学生发展和学习是不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就业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意味着可以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同时也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就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更加适合自身的职业需求,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具有系统的就业能力,更加满足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的培养是帮助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教育。文章对其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思想与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大学生习得和拥有胜任某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和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征、技能特长等特质,胜任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建设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李卓燃 《家教世界》2013,(4):192-193
辅导员在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辅导员更有能力与责任承担起这项工作。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一定的角色优势,他们是大学生就业中思想政治的引导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是大学生择业的参谋者,是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