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体育师友》2019,(2):54-55
结合中学运动队及体育特长生的特点,通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游泳队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运动队团队文化建设中培养体育特长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使其能够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把发挥体育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为进一步探寻中学体育特长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廖平 《精武》2012,(8):69-69,71
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从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的目的性、能否学好文化以及对学习文化的兴趣等三方面分析了学生的实际心理,同时对体育特长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和对文化教师的要求进行了调查,证明了参加体育业余训练的学生,并不会产生厌学或不努力学文化的心理,从而消除家长、文化课教师对学生参加体育业余训练的顾虑。  相似文献   

3.
<正>一、品德优先,习惯养成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自身特点,强化其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体育人的精神时刻鼓舞和激励他们。体育特长生的第一身份是学生,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因此,在道德操守和行为习惯上,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因为运动技能的突出,降低标准和要求,避免由于特长生的一点不足而对自己和周围同学造成不良  相似文献   

4.
<正>体育特长生的主要优点是,性格开朗直率、天生活泼好动、喜欢自我表现、在运动场上拼劲十足;主要缺点可概述为,文化基础较差,课堂上认真听课的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针对上述特点,在体育特长生的管理方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担任体育特长班班主任的经验,主要采取了以情管人和制度管人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沈国兰  宋军 《体育师友》2010,33(5):32-33
一提到体育特长生(特招的运动员)的管理,相信很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会皱眉头。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特点”非常鲜明,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甘落后,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却是纪律涣散、不思进取;他们为学校夺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也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我们一线的教练员作为体育特长生的直接管理者,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健康成长呢?  相似文献   

6.
现在,中学较普遍存在着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重视文化学习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育和教学方法不当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自己在体育教学和特长生训练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班的优等生与后进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体育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集体性疏忽,这部分学生称为体育“非特长生”。对这些学生,体育教师因缺乏应有的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非特长生”的进一步平庸化。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体育“非特长生”的特点   “非特长生”一般具…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招收一部分体育特长生.这些体育特长生在录取成绩和收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照顾和优惠,吸引了不少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但是在这些特长生的招生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鱼目混珠,片面以成绩取人,舞弊行为以及招生后学生管理问题等:本校总结了多年来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和管理经验,采用了投标法,效果显著,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育特长班的组建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江西省体育专业统考为例,江西省是体育专业统考大省,近几年来人数一直呈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23年江西省体育专业统考报名人数达22000人。鉴于目前省内体育专业报考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一开始组建体育特长班是省内较多高中的普遍做法,特长班由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教练员,学生的组成主要是由中考体育特长生和文化生,由于省内各高中中考体育特长生招生规模有限,为了提高成班率,需要从文化生当中选拔一批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充实到体育特长班,怎样从文化生当中选拔出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实到体育班当中,笔者认为需要从学校、教练员、家长、学生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体育特长生是一群在特定体育项目上有着较同龄人明显竞技优势的学生,对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能训练首先要遵循打造多元训练矩阵和强化特长项目优势的两个主要原则。其次初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能训练要运用好耐力训练、平衡训练、力量训练和弹跳训练四种主要方法,针对体育特长生的身体素质和项目特长来组织体能训练,帮助体育特长生提高体能水平,助力体育特长生在竞技场上发挥出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体育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进行大强度的体育专业训练,同时还要兼顾繁琐的文化学习,在高考的道路上面临着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的双重压力。通过调查分析高中体育特长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借鉴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出发,对影响体育特长生专业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了应用双因素激励理论对体育特长生激励的可能性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育专业训练成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篮球体育特长生视野特征的研究分析,旨在根据其项目特点和视野特点,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提高业余训练水平,提高体育特长生的篮球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普兰店市高中体育特长生田径项目的训练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不熟练;(2)在田径项目中跳跃类和短跨类项目的水平在大连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投掷类项目的水平处于中间水平,中长跑类项目处于前卫;(3)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4)学校组织体育特长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输送人才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5)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时间比较少;(6)体育特长生训练对文化课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学生类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对207名武术特长生、249名武校学生、168名其他体育特长生和246名普通中学生发放《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好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2)2类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起调节作用,练习年限对武术特长生各维度的预测力不显著,对武校学生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该结果说明:(1)体教融合对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更加显著;(2)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及贯穿始终武德与传统文化熏陶应是主要的原因;(3)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与体育院校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文  王斌  王松 《体育学刊》2002,9(6):121-124
通过问卷时影响普通高校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因素做了调查与比较,用多因素分析法找出4个主成分(学校、个人、社会和家庭)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时高校体育特长生和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运动系学生进校后运动成绩提高优于高校体育特长生,在影响训练意愿的4个主因中,个人主因时运动系学生的影响高于体育特长生;而在社会主因方面,体育特长生则明显高于运动系学生。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与体育院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文  王斌  王松 《体育学刊》2002,9(6):121-124
通过问卷对影响普通高校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因素做了调查与比较,用多因素分析法找出4个主成分(学校、个人、社会和家庭)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特长生和运动系学生训练意愿的得分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运动系学生进校后运动成绩提高优于高校体育特长生,在影响训练意愿的4个主因中,个人主因对运动系学生的影响高于体育特长生;而在社会主因方面,体育特长生则明显高于运动系学生.  相似文献   

17.
张聪 《体育师友》2010,33(4):35-36
体育特长生是学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和普通学生相比,他们“特点”非常鲜明,在运动场上奋勇拼搏、不甘落后,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却是纪律涣散、不思进取;他们为学校夺得了很多的荣誉,但也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困难,加强体育特长生的人文管理既是体育训练科学的发展需要,更是体育特长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既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思、反省、更值得一线教师进行全面、深人地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陶磊  殷绪彬  蔡旭东 《精武》2012,(35):1-2
高校体育特长生因其具有体育优势而在高考中获得成功。但是,当前理工奚高校体育特长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却不能充分发掘这种优势,甚至有部分高校完全摒弃了这种优势。长此以往,理工英高校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优势将被埋没,有违教育部设置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的初衷,严重阻碍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更好的培养体育特长生。成为理工真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显然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理工类高校体育特长生专业培养方案成为首选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1体育特长生的定义体育特长生又叫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是指经过教育部批准的招生高校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建设需要,推进素质教育,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中特招有体育项目特长且又符合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学生另外还招收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同等学力,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者或近3年内在全国或国际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名的主力队员,这都属于体育特长生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桂华 《体育师友》2010,33(2):48-49
在我国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进行培养,已取得可喜的成就。有的中学也招收体育特长生进行培养,同样取得一定的成绩。由学生运动员在国内国际体育比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可见一斑。但在中学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合理地解决,势必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流失,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