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有人问一个哲人: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生活中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哲人回答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与所有人共同相爱,因为每个人生活的任务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陈笠翁 《出版参考》2009,(11):12-12
经常有人问我:“你觉得中国最普遍的规则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我常常无从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度,至今我都不能全面感受这里发生的种种奇迹,更无从去探讨奇迹背后的思想来源。从小我就背诵着这样的句子:“艰苦朴素、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中国人”。因此,在我脑海里出现的中国人的典型应该是低头耕耘、负重前行的劳作者形象,而不是那个国外低头沉思的“思想者”,更不是裸体玩武器的大卫。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教科书这么概括,是为了弘扬和宣传所谓的“螺丝钉”精神。  相似文献   

3.
刚接触数据分析工作,就有同事上前,一脸关切:“以后由你负责数据啦?”“嗯。”“真的啊?!”对方声音高了8度。“真的。”我有些没了底气。“真的啊?!!”对方已接近纪敏佳震碎玻璃杯子的高音。“真的。”我基本是在嗓子眼哼哼了。“我太同情你啦!!!”……虽然之前知道数据工作的繁琐,但被如此同情,还是有些心理准备不足,开始恐惧,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啊?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  相似文献   

5.
郑大群 《新闻界》2004,(2):45-45
有关媒体称:“马加爵杀人不是新闻,马加爵值得同情才是新闻”。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倾向。在“你对马加爵的态度”这项问卷中,有憎恨、厌恶,同情,说不清楚四个选项,选择同情和说不清楚的共85人,占该项被问人数的38.7%,明确表示同情的40人,占该项被问人数的18.2%。(见表一)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7.
崔建恒 《大观周刊》2011,(16):218-218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却只有一次,这是路人皆知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就是因为这道理虽然简单,每年却有成千上万人无法真正理解它.从而丧失了最宝贵的生命。这其中也不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家所惊叹的事实是,今天的中国公民更近于原子个人式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的全部难题,每一个人面对社会的风雨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同情、救援,因为人们在社会空间的拓展责任面前,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一份  相似文献   

9.
林一 《出版参考》2010,(6):48-48
不管你是否已经踏入了社会,是否已经拥有了一份工作,你都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工作究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另一些人则是为了混日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幸福和成长。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专家威廉·贝内特说:“从根本上说,工作不是一个关于干什么事和得到什么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工作就是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阿魔 《视听界》2007,(5):4-4
今天的一个聚会上与一个做企业的朋友谈到时下某些记者的种种无良时,他一脸无奈,问我如何看待?我告诉他和我共过事的人都知道,我对出卖上身的文人的深恶痛绝更甚于那些出卖下身的人;后者或可同情,而前者则是良心坏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同情的作用从18世纪就开始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哲学辩论中,同情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一直因其非理性的一面而受到质疑。今天,因为同情往往与涉及民生问题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网络舆论中这种质疑也一直存在,“在中国网络上看到的多是情绪化的表达及一边倒的声音。网络舆论不是基于理性,甚至不是从基本事实出发,网络对话极其困难。……更加困难的是,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社会的种种情绪来到这里尽情碰撞,由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中国社会已很难分辨出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少数人的,哪些有更广泛的代表性。”[1]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8,(3):45-45
工人,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名字,今天不知为什么让很多人惧怕起来,一提起当工人,就连连摇头,并表示坚决不千。大学生就业不愿到生产一线,社会上99%的人不愿当工人,好像谁沾染上了工人这个名声,谁就被定性为贫贱、卑微和受人歧视。那么,工人,到底离高薪有多远?  相似文献   

13.
陈保才 《大观周刊》2010,(40):16-16
有刚认识不久的媒体女生问.男朋友生日要到了,送个什么礼物好呢?的确.女生送情人什么礼物合适呢?今天我们就不妨来讨论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晓敏 《新闻窗》2007,(3):20-22
由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媒介融合在全球逐渐形成大潮流,在此背景之下。“融合新闻”应运而生。但是不是将各种媒体整合在—起就可以称为媒介融合?还是将新闻内容融合在一起就是融合新闻?亦或是把各种媒体的记者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融合新闻呢?中国媒体为什么要向融合新闻转型?在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哲人柏拉图说:人的眼睛透过内在一把燃烧的火,将喷出去的火花投射到视觉对象身上,眼前的玫瑰才产生玫瑰般的生命。生命需要主动探寻,视觉也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16.
美就在身边     
《今传媒》1997,(3)
美就在身边■文/贺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这是一位哲人的名言。今天,我蓦然回首,半年来的校对实践,原来竟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天慨然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情形。那时的我刚步入社会,意气风发,俨然以三顾而后出茅庐的诸葛自居...  相似文献   

17.
乐观的人总是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他从不会充满烦恼和闷闷不乐,也从不狭隘和固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他能够意识到在生活中虽然会遇到很多困苦,但是困苦却不是生活的全部。他深深懂得人们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微笑。他能够看到到处都洋溢着幸福而不是悲哀,善良而不是罪恶。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8.
向贤彪 《军事记者》2002,(11):59-60
读《刘墉文集》,看到“三个筛子”的故事,原文照录———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第一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还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并…  相似文献   

19.
周岐岗 《大观周刊》2012,(43):155-155
如果不是优秀的沟通者,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成为拿手的沟通者的要点是真正优秀的沟通者和含混应付与他人互动者的区别之所在。在今天的专栏中,我将分享一些沟通特质,如果坚持使用,将助你实现更好的沟通结果。 那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技能已经成熟到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呢?答案是,当你与别人互动时坚持使用以下十项原则,你就达到了这种水平:  相似文献   

20.
往事     
木子 《档案管理》2009,(2):94-94
世上什么不是往事呢?昨天的一举一动已消失,储存在大脑的沟回中,化作记忆,成为往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做的一切无不转瞬即逝.成为明天的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