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和存在一种新思潮,这就是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派思想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左右翼。  相似文献   

2.
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在1884年中法战争以前,曾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但由于两者在对待“中学”与“西学”态度上的差异,因而从1884年中法战争后开始从洋务思想中分离出来,表现出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这种分离的过程是从批评和抨击洋务运动开始的,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时,已形成一个影响巨大的独立的政治派别。其显著特征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政治上的“君民共主”和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3.
宋恕是一位近代维新思想家,其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容包括许多激进的关于社会变革的主张,其中有些方面是独树一帜的。但是,由于时代、阶级和个人学识的限制,宋恕的维新思想又有矛盾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洋务思潮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上承林则徐、魏源等“师夷制夷”思想,下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以引进西学、兴办实业、变法改政为中心内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传统文化发动了一次较为激烈的冲击。研究这一思潮产生的思想渊源,以及它与传统文化矛盾和统一复杂关系,可以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 1 9世纪 40年代 ,形成于 60年代 ,成熟于 90年代的洋务思想 ,应从两个角度去评价 :首先从理论形态上看 ,它是 1 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理论 ;其次从历史作用上看 ,由于洋务思想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主义思想 ,这种理论上的双重性决定了它的历史作用也是双重性的。中法战争前 ,它在倡导学习西方 ,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积极作用 ;中法战争以后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 ,它继续抱残守缺 ,反对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之“体” ,因而成为一种落后的、保守的思想 ,并使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开始于1895年,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占据中国思想界主导地位的是维新变法思想。从1903年起,随着客观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加之孙中山加强了反清革命思想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才逐渐衰落。待到1905年《民报》创刊并同维新改良派展开思想大论战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完全取代了维新变法思想,而占据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公车上书;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和维新派几乎同时登上政治舞台。但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政治领域占主流的是维新思想和维新活动。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才广泛传播,革命高潮也在20世纪才掀起。为什么19世纪90年代思想界活跃的是维新思想而不是革命思想呢?本试对当时维新派和革命派有关情况作一比较来阐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学松 《新高考》2005,(12):26-29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新思想的萌发,近代农民阶级的思想,洋务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实业救国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明确本专题的重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理论成果。难点:客观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思想。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不仅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思想界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即早期维新尽想。作为晚清政坛上一位重要政治人物的翁同龢,他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维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一 早期维新思想上承林则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下启戊戌时期康、梁等人的变法维新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中而又极其微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韬、陈炽、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 早期维新思想向往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要求学习西方,改革图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独立自主地兴办民办企业和进行社会改革。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之后部分地接受了早期维新思想,思想上逐步倾向于维新变法,这是他一贯的政治主张的自然发展,也与当时的形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关于他的思想属性问题,学术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某一位思想家成熟阶段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最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属性.王韬的思想成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韬本人也就成为这一阶段洋务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对时局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手段就是要“师其所能,夺其所恃”,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又进而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重要思想;在与顽固势力论争的过程中,又提出“洋学实有窬于华学”的思想,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的洋务事业、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服务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相比。但在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仍有其积极性、进步性,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时期,面对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湖南维新派亦积极参与,并创办《湘报》,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樊锥在《湘报》上发表了《开诚》、《发锢》等文章,提出了民权宪政、发展近代民族工业、改革科举、重视人才、改革社会陋习等维新变法思想。樊锥的早年经历对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维新变法思想在当时的湖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思想界呈现与60年代不同的新局面。西学东渐之深度和广度堪称空前,各种流派新旧混杂,名目繁多,其体系亦非以“洋务”、“顽固”、“早期维新”所能划分清楚。钟夫纬的思想,正反映这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学术界的新变化.一钟夫纬(1840—1900)宗鹤竺,江苏松江人,少从乡塾学。他接受西学校晚,1873年肄业于上海广方言馆,此后一生活动都与洋务有关。1875年入山东机器局,1878年随李丹崖出使德国,期间又“游历欧洲各国,考其政治学术及所以官强之故,与吾国古圣贤之学说田会贯通,益有所会于心”①。1881年病辞退国…  相似文献   

16.
陈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积极呼吁变法,倡导改革。其代表作主要有《庸书》和《续富国策》等。陈炽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是其洋务思想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他提出的诸如成立商部、制定商律、保护关税、取消厘金、设立公司、实行专利等经济管理思想,在当时很有先见之明,对后来的清政府新政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许多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晚清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与洋务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如何看待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及其洋务思想成为史学研究者们评价李鸿章的一个关键所在.本文旨在探讨其中的一个方面,即李鸿章经济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体现,力图为李鸿章的研究之路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洋务思潮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上承林则徐、魏源等“师夷制夷”思想,下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以引进西学、兴办实业、变法改政为中心内容,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传统文化发动了一次较为激烈的冲击。研究这一思潮产生的思想渊源,以及它与传统文化矛盾和统一复杂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某些基本特征,看到我们古老民族背着沉重历史包袱艰难行进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继承历史遗产、破除传统惰性,无疑也有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晚清重要洋务企业家与早期维新理论家郑观应,开始关注西方近代重要通信工具——电报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并自80年代后广泛参与了晚清的电报建设。考察郑观应在晚清电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的同时。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可从这一个案领域揭出晚清社会在向近代转型中的某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