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岩 《中国广播》2004,(12):28-31
被称作传播领域研究怪杰的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于广播情有独钟。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着广播的魅力:“收音机的阈下深处饱和着部落号角和悠远鼓声那种响亮的回声……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而为一的共鸣箱”。之所以说麦氏对广播特别钟爱,不仅仅在于这一句话,阅读他的著作,我们看到在他对媒介的技术性和技术对人的支配性的表述中,多少都包含了对技术结果的批评,惟独广播媒介是个例外。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16日清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出租车司机扎日嘎拉赛罕上车后习惯地打开了车内收音机。当他把收音机调到FM100.5频率时,一个曾经很熟悉的声音忽然响了起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他的心里一阵激动:“老朋友,又听到你的声音了!”中断了几个月的中国蒙古语广播又恢复播出了,来自中国的声音深深吸引着他……  相似文献   

3.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时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斯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 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伟 《河北广播》2006,(4):60-61
“十年前,我还在上中学,一天无意中打开收音机,听到《灯火阑珊》这个节目,由此我认识了李爽、黄迪、重阳……于是每天晚上听收音机便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听《灯火阑珊》也便成了习惯。十年后,我走进了河北电台成了一名主持人,当我在直播间的时候,我知道还有他们的声音在飞扬……”,这是我在河北生活广播庆祝“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建台55周年特别节目”时录制的一段话,道出了我从一个广播“FANS”到广播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浙江中共金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守春,听广播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至今已用过各种大小不一的的收音机二十多个,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的客厅卧室洗手间都放有收音机。二十年前,他担任义鸟县委宣传部长时,曾以村村有广播室、乡乡办广播节目、全县广播入户率高达85%的成绩,在浙江日报上介绍经验。达以后,他无论在那个领导岗位,分管什么工作,每天听广播的习惯从未间断。  相似文献   

6.
李韵明 《中国广播》2004,(10):18-19
时下无论您在神州大地何处打开收音机,南腔也好,北调也罢,医药保健品咨询类的广播讲座可谓无处不在。南方称之为“坐堂”节目,北方谓之“医药咨询坐台”节目,我称之为“广播医药保健品专题讲座”(简称“医保讲座”)。这类节目,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迅猛地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播媒体,使其成为一种广播所独有的节目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进入家庭,广播电视报正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如果说现在收音机,尤其是电视机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那么依附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广播电视报从目前看还远末成为家庭的基本生话资料。怎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报成为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即广播电视报真正成为一份家庭化的报纸呢?本文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时策。一、广播电视报首先应是家庭休闲报有些研究人员把广播电视报的读者群总结成这样几种人:“放学回家”、“赋闲在家”、“机关茗家”、“企业居家”,他们既喜爱读书看报,又是喜欢听广播看电…  相似文献   

9.
记得还在大学读书时,老师曾说: “你们将来要去办广播。广播是给人听的,人们有选择权。你办得生动活泼,他听;你办得没有特色不吸引人,他可以把收音机关掉,不听。因此,你想让人家听你的广播,就要充分发挥广播所固有的特点,一定学会掌握手里的话筒。就是说不会运用话筒,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报刊的繁荣,广播正受到强劲的挑战。在市场上,收音机的销量逐年下降;在家庭里,特别是城市家庭里,收音机往往被弃置于角落,终日无声无息;在五六十年代曾风光一时,高居“传媒之王”宝座的广播电台,如今已成为“没落的贵族”。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广播工作者无需回避和掩饰。 怨天尤人的叹息和牢骚于事无补,沉湎于往日辉煌的回忆是自欺欺人。审时度势,面对挑战,扬长避短,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才是我们惟一正确的对策。 如今,广播的内容十分丰富,各种各样的专题、板块、栏目异彩纷呈,都  相似文献   

11.
赵雨春 《新闻窗》2008,(6):60-61
如今,在电视、报纸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挤压下,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广播被人们放在了电视、报纸、互联网之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弱势”媒体,一句“有几个人有收音机啊?”,足以让设备、人员都缺乏的基层广播工作者垂头丧气失去工作热情。如何审视广播业,怎样做大做强县级广播,成为摆在基层广播人面前的一个必答题。  相似文献   

12.
杨丽芳 《河北广播》2006,(C00):52-53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小时候.每当收音机里发出这稚嫩而又清脆的声音时,哪怕是正在玩耍。我也会放下手中的一切。趴到收音机前。聚精会神地听孙敬修爷爷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相似文献   

13.
收音机作为传播戏曲的载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戏匣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体的繁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戏曲自身发展出现了“低潮”,戏曲广播的光环暗淡了,依靠曲戏本身发展的戏曲广播走入了低谷。如何使戏曲广播节目走出低谷一直是广播工作者探讨的问题。戏曲广播是再度创作的艺术,它在能动反映以艺术实践方面存在极大的潜力。作为广播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学英语的人大多离不开一部短波收音机,因为通过短波可以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广播,练习听力。到美国后,熟悉的电台、电视、书籍、报刊一下子全没有了,所以在所谓的自由世界里反倒觉得消息突然闭塞起来,于是就想收听“美国之音”。可是,当地的中波、长波都没有“美国之音”,而找遍了大小商店,竟然都没有短波收音机出售。  相似文献   

15.
他刚过不惑之年,可在广播电视战线已拼搏了23个春秋。他执著追求,用青春与睿智勾勒了一幅事业成功的画卷。他叫管荣富。1975年冬,年仅17岁、高中毕业的小管跨进了玉山县广播站的门槛。他当上了一名修理工,面对陌生的广播扩大器、收音机、电视机,他愣住了。这真是一些神奇的“宝贝”。为了探索其奥秘,他吃住在广播站,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几乎每个夜晚都泡在修理间里。他一边攻读技术书籍,一边实际操作,机器部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日复一日,面前的“宝贝”不神奇了。为了购买书籍。月薪仅18元的他省吃俭用。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强势媒体存在客观优势的条件下,许多人开始怀疑广播的作用,一些人甚至认为在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的今天,广播是不是会选择退出。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除了看见电视的生动画面,我们还发现广播在地震灾区大显身手。笔者随便摘录几条消息,“解放军四总部为抗灾部队配发17万台收音机”、“河北紧急向灾区调运帐篷、收音机等救灾物资”、“共青团贵州省委向76位来自四川震区的伤员赠送了收音机等相关慰问、  相似文献   

17.
当电视发现“谈话”的力量之后,广播所独具的人际沟通的优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上,《当收音机活到2019年》《让汽车告别广播年代》……一个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进一步加深了广播人寻找发展机遇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8.
广播作为人们获取资讯、交流学习、娱乐休闲、捕捉时尚的重要媒体渠道,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其终端载体早已从传统的半导体收音机扩展到移动空间中形形色色的产品,诸如MP3、MP4、手机、电脑、车载收音机等,新的广播载体随时满足人们不同的收听需要。鲜活的资讯、富有感染力的交流互动、对视觉等系统的弱干扰性、机动便携都是广播媒体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广电传媒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广播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上一期的“特别策划”栏目中,我们着重介绍了广播打破传统的线性收听方式,与其他新兴媒体结合进行的“你听的听你的”互动方式形态的尝试。为适应广播新形态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广播新载体的思考和再认识:先进的广播技术应用为广播做了怎样的技术储备?广播终端产业如何适应广播发展的新形态?广播新形态又将给广播终端产业带来哪些新的赢利点呢?本栏目邀请研究广播的有关学者、收听广播的青年学生和生产广播终端产品的代表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文试图以“县”为尺度,在图景层面复原收音机在近代中国基层的分布。聚焦于这种“新”媒介的使用成本,基于相当数量的史料,笔者认为以“全国”为视野,收音机在不同类型县级单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广播在这个后发大国可被直接触及的范围。在矿石收音机的可收听范围有限以及仅少部分县有民用供电系统的情况下,至少70%的县只能使用成本高昂的直流电子管收音机,相对不发达的区域反而要为使用这种彼时的“最新”媒介持续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而在广袤的“偏远”区域,以举县之力维持少量公用收音机也并不轻松。近代中国整体工业化水平的孱弱是使这样的格局难以改变的深层原因。因此,广播在新中国建立前对基层地区只能直接下沉到“县”的层级。  相似文献   

20.
现代广播的生存形态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是信息革命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广播①这一传统的电子媒介,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将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至关重要的变化。本世纪30年代,世界广播的辉煌达到顶峰。收音机,这个神奇的小盒子曾经使多少人如痴如醉。德弗勒描述当年美国人喜爱广播时说,“经济来源窘迫的家庭,收音机坏了后也要省吃俭用攒钱修好。他们也许把家具还给贷款公司或拖欠房租,但他们死抱住收音机不放。”②虽然现在广播仍然拥有相对广泛的听众,但是广播自身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人们经常抱怨从收音机里传出的信号太差,孩子们更愿意趴在电视机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