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别对武举制和武术功力大赛各自的项目内容、评判标准、时代意义及其对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作了一个概述。通过列表对比得出武术功力大赛是武举制在新时期的复兴的结论。武术功力大赛脱胎于武举制,又不同于武举制,是对武举制的创新和发展,在项目内容及科技投入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武举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的研究,认为武举制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春华 《武当》2012,(11):52-53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才,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为世袭。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就开始了。在武则天正式开举之前,已有了某些课程试练选拔武勇人才的做法,隋朝从禁武到出现非正式的选拔武备人才制度,形成于唐的武举制,完备于宋,发展于明,衰亡于清。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5.
武举制是古代为了选拔杰出的军事人才而创立的一种选拔制度,创立于唐朝,随后历经五代十国时期,逐渐被历史搁浅,到了宋朝宋仁宗时期才得以恢复。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宋代武举制出现前后武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研究指出:武举归来之前,武术在不同阶层有着差化异表达;武举归来后,军事武术、军事理论以及军队中的武术表演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与乡村武术结社组织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通过史志与文献分析,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理论探讨了在文官治国之下文官对武举制度以及武举人的纠结状况。这种纠结矛盾的情结从统治者与文官对于"尚武"与"禁武"的傍徨,行武举制度而不重武举,选武举人而轻视武举人等等可以窥见。武举制度只是文官治国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既可以稳定文官,又可以安抚武官的政治手段,而非尚武精神地体现,就武举人而言始终没有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  相似文献   

7.
宋代武举制度虽然较前朝完善,但宋代武举几经兴废,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具体表现为:宋代武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武学是武举的附庸,武举录取人数太少,武学规模太小、武将官员补充、晋升不以武举科考为主等,宋代武举异化原因有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两种,文章试图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更进一步地去研究宋代武举异化及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宋代武举制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宋代武举制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等过程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认为:宋代武举制几经波折终于形成制度;通过兴武学,颁武经,设武举,使宋代武举在制度上逐渐完善起来。但由于初期统治者严重防范心理和中后期"重文轻武",致使宋代武举制并未能实现以武强国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开创于唐代的武举制度进行了概述。武举制度既是我国古代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手段,注重军事作战的实用技巧,同时也开创了民间体育发展的雏形,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尤其是武艺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对武举、武举制度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武举制度延续千余年的主要原因在于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抵御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唐代女子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球类、百戏、户外休闲、游戏娱乐等)进行梳理,分析唐代女子体育多元化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唐代女子体育呈多元化兴起的局面,其所创造出的丰富体育文化硕果,是唐时期妇女长期从事体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对唐代女子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对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振兴我国体育产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宋史》为蓝本,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对宋朝礼射的多种文化意味有所了解。礼射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礼仪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演变,至宋代已然具有多样功能和多重性质。通过对宋朝礼射文化的研究发现:宋朝宴射活动尤为凸显,此时的宴射特色鲜明,具有联系两国情感、加强彼此交流的重要外交作用,同时宋朝的宴射活动娱乐味道浓厚,是古代帝王进行游玩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不仅使我们对宋朝礼射文化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而且对现代社会射箭活动的开展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邵刚 《体育科研》2020,(6):58-6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古汉语考释法等,对二十余部清代笔记进行了地毯式搜寻。搜集的到有关清代马术、射箭、武术、舞蹈、球类、棋牌、杂技、养生活动等大量体育史料,涉及清代教育、民俗、军事、养生、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囊括了清代自上而下各个阶层,通过经整理研究,分析清代体育发展的特点。研究认为:清代贵族体育参与呈现“满族尚武,汉族好文”的民族差异 ;较之前朝,部分传统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走向衰落 ;受政治环境影响,清代体育考据研究兴盛。清代笔记具有重要的体育史料价值,但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对史料的辨讹。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文物考证法等研究方法,对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秦汉三国时期,秦朝虽下令收缴天下兵器,禁止民间习武,但天下依然有战争发生;西汉时期,北方匈奴频频南下侵入,对西汉政权产生了威胁;东汉末年群雄蜂起,战争连年;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之势,社会动荡不堪.在这近500年重视武备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山西作为汉匈战争的前沿和兵家必争之地,武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文章从山西出土兵器、骑射技术等方面阐释秦汉三国时期山西武术的发展,并力求为我国武术史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助史籍对巴渝舞进行考证,研究结论:(1)巴渝舞源于先秦渝水之滨的板楯蛮舞蹈,得宠于汉,宋元时期略有沉浮,复兴于明,尔后生生不息。(2)受汉高祖赏识,巴渝舞由蛮夷之技晋升为宫廷雅乐中的"武舞"和"清乐",直至晚唐,接近千年之久。(3)因为是正乐的缘故,衍生了与巴渝舞相关的新的舞、乐、曲、辞,这些文化的遗存,使这一舞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4)巴渝舞的格调以"祭祀"为主要特征,是挽歌的一类。  相似文献   

16.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自称为帝,建立金朝。于1125年灭辽,辽亡后,金朝与北宋形成对峙,金太宗完颜晟挟灭辽之势继续南下,于1127年打败北宋。灭亡北宋以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且形成了长期与南宋对峙的局面。1208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末帝完颜承麟死在乱军之中,金朝灭亡。在金朝统治的119年间,统一了货币,发展了经济,此时金朝一度呈现出一片安静祥和之态。在很多国家制度、民俗活动上金朝都借鉴了辽朝或是宋朝。如武举制、射柳活动等。射箭运动延续了在辽代的重要地位,在金朝,射箭运动亦是统治者进行招贤纳士、娱乐休闲的最好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于大量的古文献资料,来叙述射箭运动在金朝发展的一个真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档案、史籍等原始权威资料,参考今人的武举研究成果,对清初武科考试制度的部分内容做了较为深入仔细的考察。清沿明制,许多方面承袭了明代的做法,尤其是清初的武举制度和兵制沿袭了前朝的诸多成例,在乾隆时期基本定型。清代武科考试分四级进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文章除了对清初武科四级考试的过程做了探讨,还对如考生籍贯、考官等问题做了个别考察。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时期,但对于其动作细节,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运用资料搜集法及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刻有舞蹈动作的汉画像石砖进行整理,挖掘整理出汉代舞蹈的头部、上肢、腰臀部、下肢的具体动作细节及其艺术特点,并以上述的身体部位为基点进一步细分研究,以期为现代体育舞蹈研究者提供动作创编素材。  相似文献   

19.
从清末民初武术社团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以组织文化理论为依托,将社团文化分成表层文化(物质层)、中层文化(制度层)和深层文化(精神层).对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武术社团的文化形成从3个不同层面进行归纳、演绎和分析,从而揭示清末民初这一特殊时期武术社团文化的本质内涵.研究清末民初武术社团文化,对于当前武术社团的发展及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