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中国古代推类的定义、特点以及逻辑性质?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特点以及学术价值,关于中西逻辑比较,这些问题既是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2011年在河南开封召开的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新时期中国逻辑史领域的研究状况。这种状况,为推动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温公颐中国逻辑史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观在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温公颐的中国逻辑史观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据西释中”思路的反动与矫正。  相似文献   

4.
崔清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者,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取得很多成果。崔清田致力于逻辑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于中国逻辑史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汪奠基先生编著的“中国逻辑思想简史”的“绪论”部分。其他部分,将陆续选登。一关于研究普通逻辑史的问题逻辑史的对象,一般都限制在普通逻辑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逻辑向何处去 ?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逻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探讨 ,尽快总结经验教训 ,明确方向 ,确定方针 ,实现中国逻辑学在新世纪的振兴。笔者认为 ,确定中国逻辑学研究任务应把握创新与发展、社会任务与学术任务的辩证关系 ,以加强应用研究、普及逻辑教育为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逻辑 ,重视比较逻辑与逻辑史研究 ,推动非形式逻辑运动 ,此乃我国逻辑研究在较长时期内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的初创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辉煌灿烂的阶段,堪与古希腊逻辑媲美。它奠定了中国逻辑的民族风格。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逻辑也日趋衰微。相对西方逻辑的发展,中国逻辑的发展则成为空白。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崔清田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0):35-38,55
张东荪有关"逻辑与文化"的思想不乏合理之处,对逻辑学、逻辑史、中国逻辑以及逻辑比较的研究多有启迪,应当继承和发展。张东荪关于比较法的方法论思想,明确了"逻辑与文化"讨论的基本思想,规避了简单比附的偏差,对中国逻辑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认识与研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逻辑史观及其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所运用的方法是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侧面.前者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后者主要涉及实事求是、发展的观点以及比较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逻辑史研究是中国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当前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全球化。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使命,是举全民之力,科学应对机遇和挑战,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汲取全人类几千年积淀的先进科学成果和方法,洋为中用,科学分析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促进传统资源实现新质飞跃和现代转型,是文化领域的必然历史要求,是提高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逻辑史研究包含在内)理论层次、实践价值的根本途径与必由之路。借鉴希尔伯特的元研究、塔尔斯基的元语言和傅伟勋的创造性诠释学方法,提出中国逻辑史元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的理论层次,使该领域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曾由此引发了两次逻辑大辩论。归纳起来,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对于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关系的认识先后形成了五种关系理论,分别为:用辩证法取代形式逻辑、用形式逻辑取代辩证法、高等逻辑与低等逻辑关系、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关系以及人的逻辑与物的逻辑关系。经过近些年的思想积淀,对这些关系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社会效应展开分析,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作为迄今为止我国体育史上最大规模的体育社会活动,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等产生的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温公颐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逻辑史做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和独特的理论贡献。文章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文本考据等内容出发,论述了温公颐对中国逻辑史研究所作出的具体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干阑建筑母体孕育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了中国符号哲学。中国传统干阑民居建筑以立柱纵轴为中心,形成横梁与立柱纵向旋绕的表意书写文字符号系统和语言文本表达式,它决定了整个中华民族语言逻辑思维范式和中国符号哲学系统。干阑建筑语义符号是凝固的活态民族音乐,通过它演绎出多族群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互动,从而达到多族群文化认同,进一步论证了干阑民居建筑哲学宇宙观。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文化决定论”切入,强调在汉语诗歌活动中,遵循人文逻辑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认同,不同于依循泛政治化逻辑对“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而汉语诗歌一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所缺失的正是对“汉语文化共享体”的自觉认同,及与之相应的对“与汉语形式不可剥离的精神”的真切体认,这双重缺失,与把汉语诗歌语言同质化为西方语言、工具语言互为因果。在全球化的境遇中,超越“文化决定论”,在诗歌活动中重建“汉语文化共享体”的立足点,是文化多样性及与之相应的人类精神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即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西方逻辑史讲类比,而推类实际上也是一种类比,类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打通中西方逻辑的一个关节。要推类或是类比得先知类,中西方关于类的概念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中国古代的推类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比而言,两者却是机理相通,都是“类同理通”,只是中国的推类更重内容而轻形式,但两者对于整个逻辑的发展同样重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类比生发了比喻,推进了认知。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