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德育中层次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在道德教育中习惯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整体性灌输,却很少关注人,尤其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种“人本缺失”的德育观,过于青睐德育在目标、内容、评估和对象要求等方面的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推动了学校德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的转型,对扭转西方社会剧变的思想混乱和德育危机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的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德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德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对于德育叙事这一德育教学中极其关键的教学方式,其应用水平却有待提升。德育叙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叙事方式,想要发挥德育叙事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充分了解德育叙事的特点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德育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叙事方式。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德育叙事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动三个方面对德育叙事应用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园的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影响。"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德育水平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德育是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反思当前高校德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反人本"倾向,从而建构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的的现代德育人本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模式.进一步明确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以推动现代人本德育思想由理念层次向实践层次和操作层次的转换,致力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道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小学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等方面。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低年级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现代社会呈开放型、多元化走势,各类新闻、公众媒体,传播信息量大、范围广、内容多,低年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包括不良影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学校开始。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教学实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鉴于学术界对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性状描述和数量测评较多,而对其作实质性的分析和运用不足的状况,在深入阐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实际,积极吸纳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即"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学说,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道德阶段)的"人生影响"的同时,将这个"合理内核"实际运用于我国高校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并从德育理念创新、学生需求定位、教师角色转换和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思考和构建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方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既可能源于道德行动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因为对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亦或两方面均在其中.根据道德行动能力与道德思维能力问题表现程度的不同,可将"德育实效性缺失"进一步划分为德育无效、德育低效、德育虚效以及德育反效四种类型.具体剖析四者的内涵和德育中的表现,实现德育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从虚效到真效、从反效到正效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找德育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具体行动中开展和深入德育,逐渐实现道德内化,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14.
柯尔伯格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创新是对我国传统德育模式的一种突破,是实现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德育模式的转换。德育目的论、阶段论和方法论是美国道德学家柯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在反传统的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形成条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关于阶段论和德育方法的主要观点;对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正反评价;该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在理论、实践和方法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其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与肯定.提出了如何将道德认知理论与我国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性思考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力求对我国德育的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其在德育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历史地位进行了分析与肯定。提出了如何将道德认知理论与我国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理性思考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力求对我国德育的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建波 《文教资料》2012,(11):133-13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培养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德育内容空、德育过程虚的现状,"德育为先"仍只停留在口头上,德育效果不甚理想。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决定了高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德育工作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针对高职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及学历层次等方面的区别,实施"主体性德育思想",创新高职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