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文井先生的两本书徐鲁宗远从北京来信,说最近去看望了一次严文井先生。还提到,我们的一位朋友靳飞,正在帮严老编选散文集,靳飞还有意沿着他编《老舍谈人生》的思路,再编一本《严文井谈人生》。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严老的两本旧书。一本是1942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冯亦代 《出版参考》2005,(11):40-41
冯亦代遗作:我不能忘记的人 本书是冯亦代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晚年的冯亦代以质朴、感人的文字记录下先他而去的挚友、亲人的点点滴滴,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流露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后可以阅尽他那一代文人成长的沧桑历程.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冯亦代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晚年的冯亦代以质朴,感人的文字记录下先他而去的挚友,亲人的点点滴滴,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流露在平实的字里行间。读后可以阅尽他那一代文人成长的沧桑历程。  相似文献   

4.
<正>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调入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里外文室在连云港召开翻译作者笔会,我参与接待结识了冯亦代先生。我事文学编辑室,先生业翻译,素无交往。1993年某出版社约我编一本亲情散文选《爱的絮语》,我知道冯先生散文写得好,遂请他作序。先生欣然命笔写了《爱是美德的种子》赐我,附信说:"不揣鄙陋,胡诌了几百字,如认为不可用,弃之纸篓可也。"偏偏后来那家出版社社长易人,爽约了。我将此事报告冯先生,  相似文献   

5.
闲读偶记     
这本《蒲桥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是汪曾祺先生亲自签名寄我的,时在1991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汪曾祺小说好,散文亦好,甚至更好,虽然他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他的散文和我国古代散文、五四散文,一脉相承,而思想、情致却是现代的、作家个人的。此集诸篇,内容很杂,写景物,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叙说花鸟虫  相似文献   

6.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7.
陈伯吹先生于1997年11月6日在上海逝世了年91岁。他算得上是一位世纪老人。 如果从192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先生第一部8万字的中篇小说《学校生活记》算起,整整70多年,他一直专心致志地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直至生命的最后。人们称陈先生是当今儿童文学界的“泰斗”,享此殊荣并不为过。 突然得知陈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悲伤又十分内疚。原因是:陈老在他步入90岁高龄之时,结集了一本散文集《在聂耳的坐像下》交湖南少年儿童出版  相似文献   

8.
祝愿与期望     
最近看到贵刊1996年第1期,感到内容丰富,文章形式多样,均涉及当前编辑、出版、发行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份刊物,无论对湖北省或全国出版工作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大家得到交流经验、增加知识的机会。 在这一期中,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蒋曙晨同志写的《吕叔湘同志谈出版工作》一文。吕先生一向是我们编辑工作者敬佩的一位长者和学者。但他负担的工作很多,即使在北京,也很少能见到他,听到他的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辑部邀请儿位文化名人小聚,中心议题是想请诸位谈谈“读书与出版问题”。在座的七位前辈德高望重,都是我们敬仰已久的。在做学生时我便读过诸位先生的名篇大作,今天能请到诸位先生参加我们的会感到很荣幸。我相信,诸位所谈的对读书与出版的要求和想法,将在读书和出版界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1.
话说孙犁     
我过去的一位同事,每年春节都要回天津老家去。到天津时,也都顺路去见孙犁先生。那时我所在的鲁迅研究室,每月要出版—本《鲁迅研究动态》,孙犁是期期都看的。孙犁见了我的同事,总要聊起那本杂志,说他对有关鲁迅史料的文章,很感兴趣。鲁迅研究室的同仁,对先生热衷于鲁迅的态度,颇为感动。直到现在,杂志还期期赠送与他。孙犁对鲁迅的敬仰,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据说1949年“进城”后,他有个时期的购书,是参照鲁迅的书帐单来选择书籍的。对鲁迅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这其实是可以看出他的人  相似文献   

12.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13.
去一位朋友家串门,不知怎么,谈话间,那位朋友忽然谈到了“迷信不可不信”的问题。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几件事,什么有个人半夜里睡觉感到有人卡他的脖子,头颈里有一道印子,什么有个人的眼睛看得到鬼。谈罢这些,他居然还举出了“根据”,说上海有家报纸曾刊登过文章,称这是一种“波尔代热斯”(意即“吵闹鬼”)现象,国外正在研究。看来,他对报上登的东西,是确信无疑的。报上的一篇文章,竟促使人们把对迷信的怀疑变成深信迷信,这恐怕是办报人所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4.
从2003年出版余光中先生第一本书算起,我与余先生的合作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一天,我接到南京作家冯亦同先生的电话,他向我转递了一个信息,余光中先生有意在江苏文艺社出版一本散文集。余先生是海内外著名诗人、作家和文化名人,在大陆一向不乏出版者,他选择江苏文艺社出版作品,理由十分简单,就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古都南京曾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样,仅仅因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编写的《京城雷锋孙茂芳》出版了。这确是一本好书。我是在住院的时候认识孙茂芳同志的。他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六科的政治协理员。我感到他对病人很热情。他曾不止一次地陪同我去做检查,还帮助我去配  相似文献   

16.
一天,我到文友何述强的办公室,才坐下来,他即递上一本厚厚的书给我。我问什么书?他说是悼念龙子仲的文集。我一惊,龙子仲去年逝世,今年就有厚厚一本悼念文集出版,那么多人为他的去世痛惜感怀,而且,广西师大出版社如此神速地将纪念文集出版,足见对龙子仲的厚爱和感念深切。就此话题,我们谈开了。再接着,我就静下心来,  相似文献   

17.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18.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得以和吴道弘先生相识.2002年的金秋十月,我与一位长辈去北京出差,这位长辈是从事出版史研究的学者,因有一本新著将要付梓,想请吴道弘先生作序,就带我一同去拜访.我是出道才不久的新人,并不知道吴先生是出版界的老前辈,如果知道这些,是难免会有些紧张和拘谨的.因为事先不知道,所以就大大方方地去了,不但享用了清茶、水果,因为带了照相机,还与吴先生合了影.最意外的收获是,吴先生送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的新著<书旅集>,这本书是最近才出版的,书页上还弥漫着墨香.在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吴先生还写了寄语、题了名.  相似文献   

20.
难得的缘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苦旅》出版已有八个年头了。在此之前,我根本没有料到会造就一个畅销书作家,并引发一个大散文系列。关于《文化苦旅》出版前的遭遇及其出版背景,作者已在此书后记中基本说明白了。当时余秋雨是一个知名学者,但还不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在《文化苦旅》之前,已经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具有相当的社会知名度。而给他带来广泛知名度的显然是《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多部散文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