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尊严”一词对于大多数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大概只是一个似懂非懂的概念。“尊严”是什么?一个人有“尊严”表现在哪些方面?若想让他们说出其中的所以然来.恐怕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如何让学生通过文中年轻人哈默的神态、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来理解尊严的内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学生齐读《尊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两个自然段:"年轻人留了下来,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相似文献   

3.
尊严与自尊     
海涛 《下一代》2013,(8):12-12
时下,有不少人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常把尊严和自尊混为一谈,以为维护自尊就守住了尊严。殊不知,自尊与尊严虽然听起来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实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尊严,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存在,有着共同的客观标准,具体到国家叫做国格,具体到个人叫做人格。不管怎样去衡量,尊严都应该是高尚的。自尊则不然,它常常混杂着不少主观的东西,对有的人而言,自尊常常是虚荣心、自私自利、骄横乃至狂妄自大的代名词。对于有这  相似文献   

4.
《尊严》一课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教学时,前边的几个环节完全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非常满意。但是正当我准备过渡到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读了课文后认为,如果没有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理解和尊重,也许不会有后来哈默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男儿膝下有黄金!我认为,不论男女,都应该活得有尊严,请在人生道路上挺起那胸膛吧!曾经有一家公司招募人才,有许多人在应招,然而题目却令人费解,那就是在打了应聘者一个耳光后问:“这是什么滋味?”许多人捂着脸垂头丧气地走了出去。只有一个人,他挨打后不亢不卑,以同样力度在同一方位打了主考官一个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然后挺胸走出了考场。后来,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原来,公司考查的正是应聘者的尊严。如是连自己的尊严尚不能维护,那么又怎会维护公司的尊严呢?确实,尊严就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人的精神核心,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请挺…  相似文献   

6.
徐一龙 《学习之友》2014,(12):14-15
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讲述了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的故事,他在本土籍籍无名,在南非却成为年轻人反抗极权、冲破种族隔离政策的精神动力,而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话说这位罗德里格斯,因为唱片销量极低,被佘司解约,回到家乡底特律,成为一名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干些拆房子、装修的工作。若在现代之中国,那绝对是文艺青年沦为“屏丝”的悲剧。可令人意外的是,这“屌丝”却坚持过有尊严的生活,还把这尊严和对生活的希望,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经常带女儿们参观博物馆,看毕加索画展。  相似文献   

7.
精彩课堂需要灵活调控——由一则意外板书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相似文献   

8.
【案例】《尊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回忆一下,这是发生在哪两位人物之间的故事?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年轻人哈默和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故事。师:请××同学把这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分别写在课题的两边。  相似文献   

9.
《尊严》这篇课文语言朴实 ,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 ,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在一群逃难的人中 ,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 ,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 ,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 ,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 ,可以让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繁华,同样许多生活者的状态越来越复杂,仅仅用文字已经无法记录他们多元素的表情。然而,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些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尚不为人熟知,却以一个实践者的姿态,通过他们手中简陋的摄影器材,正努力真诚地反映着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事关人类命运的命题,并坚定地传达出对人的尊严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订婚宴上待客,他的女朋友却牵着另一个年轻小伙儿的手对他说:"对不起,我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正沉浸在幸福中的他呆若木鸡,在亲戚朋友诧异的目光中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整个小镇都知道了他的事,年轻人决定逃离这个让他生活在羞辱中的小镇。他发誓将来一定要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找回自己丢失的尊严。果然,30年后,他已经成为伟大  相似文献   

12.
这部分的教学从谈谈对人物的印象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总结了全文,不但使课文中的各种人物特别是那个年轻人在学生脑海中树立起了鲜活的形象,而且使学生对“尊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对那帮逃难的人从厌恶鄙视到理解同情,这一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情感。教师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这种学法的渗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拥有了财富和健康后,却不一定能获得幸福。幸福的基础除了财富和健康外,还有另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尊严。尊严同样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人没有尊严,就不可能成其为人。台湾作家柏杨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一书开篇说:“人,之所以为人,第一要自己有尊严;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梁存祺 《教书育人》2006,(11):58-58
人都是有尊严的,而且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中小学校长又怎能例外?更何况这些校长,居于学校核心领导地位,就更加存平自己的尊严了。作为一校之长,怎样去追求和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小草在冻土中萌发,因尊严而坚强;树木在风雨中挺立,因尊严而不屈;幼蝶在厚蛹中挣扎,因尊严而奋斗;寒梅在白雪中飘摇,因尊严而绽放…… 物如此,人亦然。唯有拥有尊严、捍卫尊严,方能问心无愧地立于世间。  相似文献   

16.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在逃难途中.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尊严!尊严是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文章情节并不复杂。浅显易懂,适合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读懂内容.感受人物品格,学会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有句话说得好:“拥有人格和尊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拥有人格和尊严的社会新生代;拥有人格和尊严的社会成员,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尊严。”但教师的尊严何在?  相似文献   

18.
卓晴君 《中国德育》2009,(12):20-23
只要稍加回忆一下下面一些情景,即会令人对我国青少年儿童所怀有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激动不已:在抗震救灾中振臂高喊“中国加油”并悬挂此内容横幅的壮举:浩浩荡荡的年轻人志愿救灾和奥运服务队伍的火热行动;奥运火炬手在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巴黎站的传递活动中奋力保护火炬的坚毅和勇敢;针对藏独分子在国外的挑衅留学生高举五星红旗维护祖国主权尊严的威武和高度责任;  相似文献   

19.
郑平 《湖南教育》2001,(20):53-53
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自我心理建构的主体,尊重和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我在教《时刻想到祖国尊严》一课时,设计了尝试题:“什么叫尊严?为什么要维护祖国尊严?怎样维护祖国尊严?”学生按照上述问题自学课文,再分组讨论、辩答。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同学说:“中国56名少先队员在访美期间,  相似文献   

20.
《福建教育》2007,(11):1-1
有一座“神仙居”位于一片深山老林的山顶。一天,一个年轻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求见“神仙居”居主,想拜他为师,修得正果。年轻人进了深山老林,走了很久之后,他犯难了,路的前方有三条岔路通向不同的地方。年轻人不知道哪一条路通向山顶。年轻人看见路旁一个老人在睡觉,于是走上前去,叫醒老人,询问通向山顶的路。老人睡眼蒙咙地嘟哝了一句“左边”就又睡过去了。年轻人便从左边那条小路往山顶走去。走了很久,路突然消失在一片树林中,年轻人只好原路返回。回到三岔路口,老人家还在睡觉。年轻人又上前问路。老人家舒舒服服地伸了个懒腰,说:“左边。”随即又不理年轻人了。年轻人正要分辩,转念一想,也许老人家是从下山的角度讲的“左边”。于是,他又拣了右边那条路往山上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