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刘作军孙家斌报道:今年以来,石家庄陆军学院一大队评报组紧密围绕“读报、评报与学员成才结合”、“自发评报与集中研讨相结合”、“读报评报与所学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活动,把评报引向深入。截至目前,大队评报组共向军报提供评报稿300余件,其中120篇被军报《通联情况》刊出,评报人员由去年80人增加到160人。立足“三个结合”把评报活动引向深入@刘作军 @孙家斌  相似文献   

2.
2001年7月13日军报第三版“战士视点”栏目,发表了我在军报的处女作《班长,请注意批评方式》。这篇近两千字稿件的发表,不仅圆了我的军报见稿梦,而且打破了所谓的“没有关系就别想在军报上稿”的传言。作为一名基层连队的新闻爱好,从没见到过军报记长啥模样的一个普通战士,能在军报发表这么长的稿件,这向战友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稿子写得好,就一定瞎不了。“多琢磨稿子,少琢磨编辑。”也成了我新闻路上和战友共勉的一句座右铭。  相似文献   

3.
△今年141医院在各科室选拔文笔好的医护人员为业余报道员,并定期请驻地新闻界人士来传授新闻理论知识。截至日前,各科室报道员采写的稿件,已有15篇见报。(姚红)△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人武部,今年以来,鼓励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发动他们结合本职工作搞报道。现有11名学员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刊播稿件32篇。(孙 路、杨晓军)△连续5年被评为解放军报先进评报组的石家庄陆军学院四中队评报组的学员,今年暑假,在实习期间,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基层官兵中,倾听对军报宣传的看法,采写评报稿件近6…  相似文献   

4.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5.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6.
从我的第一篇习作被印成铅字到现在,我坚持笔耕不辍地写报道已有12年。其中分别参加了军报举办的第五、十二、十三届新闻函授,目前共发表作品300多篇。如果要问我写新闻报道有什么“绝招”或“捷径”的话,总结这些年的“爬格子”经验,我的体会是:写新闻报道需要“三勤”。  相似文献   

7.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8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11队评报组收到了一封来自解放军报社通联部发来的贺信,庆祝他们创办的《我看军报》评报第100期顺利刊出。这个学员队(原为15队)评报组于1997年创办评报专刊《我看军报》,以刊物的形式向解放军报社反馈信息,开启了全军创办评报专刊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韦干熙 《军事记者》2009,(10):69-69
我与《军事记者》相识,缘于2006年参加《解放军报》第16期新闻函授,后又订阅了2008年的《军事记者》。每次收到这份期刊后.我都认真阅读,仔细做好标注,记好笔记,力求最大限度地从中汲取营养。几年来,我虽未有大作见诸于军报.但也有数十篇“豆腐块”爬上了《人民前线》报等军地报刊。  相似文献   

10.
从新年度的第一期起,本刊将陆续介绍优秀评报月开展读报评报、信息反馈活动的片断,以表彰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1995年晚秋,西南边题获自军分区驻地依然景色如春,烂漫的鲜花装点着山山岭岭。在这里召开的“解放军报第五次读报评报座谈会”上,北京军区某部评报组第3次被评为“先进评报组”。此时,曾经两次被评为“优秀评报员”的该部政治部主任刘春友,在众多代表赞许的目光中,倾诉着自己一片真情爱军报的缕缕情思……勤奋好学,钻研评报要领1991年,军报决定在基层设立评报组,点了这个部队的将。当时还是政…  相似文献   

11.
我是第三次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说起来惭愧,论发表的稿件,我加起来才10来篇。虽说收获不大,毕竟自己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一个“火头军”到通讯报道员的转变,是我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两年来的最大收获。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今年我参加了第16期函授学习。记得第一次参加第11期军报新闻函授学习的情景。当时我在连队当通信员,机关的郑干事见我写的演讲稿有点文字功底,就鼓励我参加军报的新闻函授学习。那时,我对函授学习也热了一段时间。收到教材后,我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函授学习上,后来有一篇“豆腐块”在当时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12.
1992、1993年两届由军报刊登并推荐的获得“中国新闻奖”的3篇新闻稿,全部出自“土记者”之手;1994年1至11月在军报刊登的1.2万多篇文字稿件中,仅冠有“特约”二字的新闻干事(或处长)就提供了2300多篇,占21%;目前军报部主任以下的编辑、记者人员,绝大多数直接来自新闻干事队伍,一部分“科班”出身的也有不少是由战士报道员上学后分配到报社工作的。北京西山某部队招待所。前来开会的各大单位的宣传处长踏着入冬以来那场少有的瑞雪,陪军报的同志散步、聊天。当大家有意无意中提到这些数字时,笔者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晚上我拖着病…  相似文献   

13.
读者们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军报三版刊登的加框新闻,大都是一事一报式的新闻,即一篇报道只报道一件新闻事实,这种新闻写起来好写,编起来好编,安排版面也决当,可谓是一路开“绿灯”。见报后读者也喜欢看。为什么这种新闻如此受欢迎?首先,它符合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次,它篇幅短小,一事一报,一般不会超过800字;第三,它通篇都用事实说话。可是,从自然来稿情况看,这种新闻却很少见到,有些新闻虽然见报了,也是编者从众多事例中挑选出来的。一事一报写新闻,只要能把事情讲清楚就行。可为什么这样好写…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5.
1985年春,我跟母亲一起到当乡武装部长的表哥家串门,受着“大人说话小孩儿听:’的世俗影响,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大人们从东拉到西的闲聊。发闷之时,随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份报纸──《解放军报》。那时我已上五年级,一般的书都能读了,便从头看了起来。本来,我这个“顽皮鬼”因首次到表哥家不敢轻举妄动,想借此来打发时间,不料这一看,却被报中的内容所吸引:“兵器常识”,“论文杂谈”,“部队新闻”等栏目丰富多采……当年我还没满12岁,正值幻想年龄,一种我也要去站岗放哨当一名解放军的愿望在心中萌生、我和军报的这初次相会,她就…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是沈阳军区联勤第二分部新闻干事。从入伍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对新闻报道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先从“萝卜条”、“豆腐块”写起,后来到政治处当了报道员,上军校时是学员队报道组组长,毕业后不到半年就被抽到机关专门从事报道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关心和指导下,特别是在军报编辑老师的教导下,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被军报选为特约通讯员,深感“特约”二字之重要。一年来,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通联情况》这一学习阵地,了解了军报宣传动态,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一年来,我在军报上稿8篇,其中反映大连第2…  相似文献   

17.
近3年来,我在军报相继主办了《记者与指导员对话》(以下简称“对话”)、《先进连队的得意之作》(以下简称“得意之作”)两个栏目,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总政领导和机关多次给予表扬鼓励,编辑部也收到不少读者赞扬信,军报的《读报与评报》专版还发过评论性文章。  相似文献   

18.
新闻窗     
民兵报道员强玉仁获“全国百佳名星作者”殊荣本刊讯张长洋报道:山东鱼台县张黄镇民兵报道员强玉仁从部队退伍后10年在报刊、电台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000多件。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改革出版社发起的《走向新世纪》大型征文中,他共有20余篇作品入选,其中14篇被评为优秀作品。在5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走向新世纪》发行暨研讨会上,强玉仁被授予“全国百佳名星作者”荣誉称号。南政院新闻十七队掀起评报热潮本刊讯胡化奎、谢祥智报道: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十七队评报小组自今年三月初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专业学习优势,以自编刊物《我…  相似文献   

19.
10月12日至1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各主流媒体为此展开了一场不见硝烟的新闻大战。在这场大战中,《解放军报》在社领导的直接指挥下,前后方通力协作,较好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共编发稿件140多篇、照片100余幅,合计版面21个。《中国国防报》、中国军网、《解放军画报》也同时刊登了大量新闻稿件和照片,受到军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这些稿件,绝大部分都是军报原创性报道。业内专家、读者评报一致反映:军报对“神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报道,其中独家新闻多、深度报道多,图文并茂、编排精美,立意高远、气势恢宏,…  相似文献   

20.
我,是金融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一直没有文章变成铅字的。自从我“恋”上《新闻知识》后,是她为我指点写作上的迷津。先后,有10余篇论文、通讯、特写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88年秋,《农家信使》报一位老编辑下基层时,把《新闻知识》推荐给我。果然,里面开辟的“通讯员经验谈”、“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谈谈经济报道”等栏目,很适合我的口味。这本刊物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强,通俗易学。几年来,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业余时间,我都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