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林燕 《考试周刊》2013,(85):73-74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开展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贯穿于他的教育生涯,他要求教师在生活中教,学生在生活中学,教和学都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中学习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现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尝试以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围绕"为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准备"来建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能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实践”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该课题研究已历时两年.以能为中心就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终身发展需要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四大能力的确定,主要吸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的观点.该书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  相似文献   

4.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现行教育只关心学生的生存问题,对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状态却很少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认为调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建构"我"和"你"的师生关系;回归生活世界,丰富生命存在体验等应成为当今教育占中心地位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鲁妍妍 《培训与研究》2009,26(9):99-101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现行教育只关心学生的生存问题,对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状态却很少关注。本文试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对此问题加以分析,认为调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建构"我"和"你"的师生关系;回归生活世界,丰富生命存在体验等应成为当今教育占中心地位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而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粗暴地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语文学习功能异化的弊病愈加严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愈益凸现.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摒弃陈旧落后的语文教学观,树立生活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注重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走进缤纷的生活.这就需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充满活力;构建多元平台,让生活走进语文;采用多种形式,让生活与语文双向互动,真正让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教育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髓.其创造性教育思想,以创造力培养为主旨,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育需要创新,并从"让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介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旨在嫁接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去除“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屏障,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情境真实性、任务有效性、读写实践性三个角度,建构相对完善的读写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体育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文献资料对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提出的时代必然性,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改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主线,创造、构建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要强调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要打破书本与实际生活的界限,要带给学生活生生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建构活动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并且教学应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应该是“真实”的,也就是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以现代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来反观生活教育理论,这些观点在今天的教育事业中仍有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人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本真意义在理性至上的思维观念中被遗忘,教育成为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偏离了生活世界。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利用、控制,主张的师生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兴盛于20世纪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与人的关系是你-我之间的情感交往。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布贝尔为代表的教育哲学思想中,体现着共同的教育诉求和旨在——教育要回归本然、回归生活;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完成师生关系的生活建构。  相似文献   

18.
兰先芳 《职教论坛》2006,(24):14-16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现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0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以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围绕“为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做准备”来建构课程体系,以便实现培养“有本领、有教养”的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即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系统的一种德育模式。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通过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