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中国影业蓬勃发展,优秀影片层出不穷,但是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电影更受观众追捧,所以不难看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源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他的影片中便运用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造型设计上,使得拍摄出的电影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和民俗风情。本文将立足于张艺谋导演对电影造型风格上的独特理解与设计,分别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服饰美学与建筑美学、婚礼与葬礼造型上的习俗文化。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分析电影中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同时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在造型上进行大胆创新,使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4.
电视是二十世纪人类文明的宠儿。为了认识和总结电视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影响,人们正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如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信息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等研究电视,美学当然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电视是当代工业社会的绝妙馈赠”,电视“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电视既“全面刷新了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又隐含着对“人类审美能力的伤害。’①可以说研究电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今天美学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今天美学家们的历史重任。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的最大优势是对人…  相似文献   

5.
王洁 《青年记者》2013,(20):12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艺术遭遇困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探寻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务之急。电视戏曲节目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运用电视技术的手段,突破了戏曲舞台艺术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审美性的角度切入,分别从纪实性、展示性、无深度等侧面,探析并得出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美学特质,即从传统的经典美学范畴向世俗美学趣味转化,进而又从低俗慢慢指向高雅。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电视剧中的服装设计意义何在电视剧中人物的穿着和服饰是人物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片总体艺术设计和总体空间造型的重要构成因素。人物服装能直接体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习惯、情趣等特点,显示电视剧特有的民族风貌、地域特色和时代氛围。服装同样是荧屏画面的构成元素,其丰富的涵义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存在与发展是以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从传统艺术理论到中国当代美学,其转换过程中必然打上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烙印。这一历史烙印使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也正是当代美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罗小容 《大观周刊》2011,(15):186-186
“诗是中国文学美学特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提高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三、古典诗词名句进入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词闪烁着美的光辉,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或充当其他新闻要素,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古典诗词名句用于新闻写作,可产生多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研究,在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直接运用西方审美文化理论,其针对的对象是当代中国活跃的大众文化;一种意见则呼吁回到民族美学传统,经由“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建设一套可与西方对话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2.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13.
节庆电视晚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的团圆节,央视中秋晚会从1991年《神州一片月》为始,已走过30多个春秋,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核心审美元素,是晚会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支撑。现以央视中秋晚会中的主持人为例,分析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审美构成和实现路径,意图为新时代背景下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已成为电视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利用科技美学进行电视艺术创作,应从节目的题材、内容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出发,从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习惯出发,并且要注意现代科技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的从属地位,正确地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5.
电视片是一种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的电视品种。它和其它文化艺术门类一样,要求寓教于乐,也既在注意作品真实性,思想性的前提下,还必须使作品以形象性、趣味性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趣味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别。情趣和理趣可以说是属于深层次的趣味。我们看到,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优秀电视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深刻的理趣,使观众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在电视片中,情趣和  相似文献   

16.
李勇 《现代传播》2013,35(4):57-60
对媒介文化美学表征形式的考查,可从修辞性与建构性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媒介文化着重对修辞学特征的采掘,变得越来越美,在生产"美"的能力和效果上毫无疑问优于艺术,艺术被迫另择它途;另一方面,媒介文化在表征形式的探索性与建构性上过于同质化,且往往借用经典艺术的既有模式,缺乏探索精神。媒介文化在这两方面的表现构成悖论:越来越美但越来越乏探索精神。这一悖论体现出审美文化、审美观念在当代的深刻异变,是当代社会与美学诸多问题在文化层面上折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肖俏 《传媒》2012,(3):48-50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情趣之一,自"有无"到"阴阳",自"空灵"到"妙悟",哲学中的"虚实"逐步延伸到文学艺术领域,成为影响中国美学与艺术的重要理论之一。"虚实相生"的文艺创作手法在作为有声语言艺术的电视纪录片配音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显。为了  相似文献   

18.
米斯茹 《新闻界》2013,(15):36-38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中华民族中那些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通过解说语言的传播得以传承。解说员在用气发声、行腔走调、情感表达、审美体验等方面的不同把握,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具有了多样的美学风格。本文从昂扬洒脱的雄浑风格、含蓄典雅的婉约风格和清新流动的平实风格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传统纹样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创新研究,充分展示传统纹样与现代书籍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要求设计师借助传统纹样,结合现代的社会需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书籍设计,不但体现现代书籍设计的功用性和审美性,还触动读者的感观,引起读者共鸣,达到传播文化与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文艺电视既为我们呈现了新面貌,也提出了新问题。它所包含的理论内涵已经越出了传统美学所设定的理论框架,这种后审美活动,后审美态度,后审美关系,后审美效果就构建了当前电视文艺的独特结构——后审美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