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落实到教育领域之中,凸显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着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等方面的素养形成。政治认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的其他素养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教师予以重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政治认同培养,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主要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政治认同培养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首次强调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本文旨在探索在《共圆中国梦》一课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黄赛梅 《成才之路》2023,(16):33-36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关键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这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策略,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强化学生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重意蕴。基于个体差异、生活情境和价值思维,以议题式教学的引入、引导和解决为方式构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路径,能够在对比重构、体验共情和理性追问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育军 《家长》2024,(9):49-51
<正>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等至关重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概念(一)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小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认可和拥护。在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表现之一。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表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2023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坚持素养导向,充分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重点阐释“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在试题中的体现与落实。  相似文献   

7.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鲜活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精选抗疫素材,融入教学,活化课堂,进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在义务教育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认同是本课程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政治身份认同、政治信仰塑造和政治行为自觉教育,从而逐步实现政治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教育意义重大,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意义重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及针对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素养引领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方能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重点提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主要包括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及政治认同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而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根基,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从不同途径入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是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政治意识的精神支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政治认同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居于重要位置,对初中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握学科特征、明确政治方向、创设教学形式、打造崭新课堂、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增进政治认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认识政治认同、强化政治认同、落实政治认同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正>在核心素养引领新一轮课改的教育新时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尚未颁布,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凝练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意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业已成为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风向标。但是,仔细审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意识核心素养,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显性的测量不仅难以把握,反而更容易走向"假大空"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高中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创设体验情境,增强政治认同,培育有政治立场的政治公民;注重问题探究,培养科学精神,培育有思辨态度的理性公民;结合典型案例,培养法治意识,培育有规则约束的守法公民;利用活动课程,增强公共参与,培育有责任担当的社会公民"等角度对提升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家国情怀。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形成包括具有全面系统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最终外化的政治行为,它们分别构成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条件、心理基础、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依托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师应基于认知强化,巩固小学生的政治认知;依托情感教育,孕育小学生的政治情感;借助榜样激励,强化小学生的政治信念;投身实践体验,促发小学生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聚焦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突出政治性,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各学段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为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依据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增加学业质...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探寻新旧课标在教学目标层面的差异,是广大同仁落实新课标、教好思政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立足初高中课程教学一体化要求,这四大核心素养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同样具有统摄作用。张丽琴同志的文章正是以此切入进行架构,从教材价值、时代脉搏、思想疑惑、真实学情等方面深度挖掘政治认同教育意蕴,凝练教育价值,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善于从自身教学中撷取精当资源深入分析,文章主线清晰、立意高远、理例融合,读来如坐春风。作为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佳作,本文对一线教师教学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治所培育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所追求的立德树人目标本质上有一致性。通过核心素养的界定,认同必备品质加关键能力等于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了解缺失;基于缺失,发现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凸显核心素养引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说明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关注到核心素养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发展,教学水平和要求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的文化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本文主要以“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旨在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就必须坚持素养导向,精练素养化目标、精善生态化课堂、精彩探究化活动、精选德行化主题、实施精准化评价,积极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