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邱鹏美 《学周刊C版》2023,(9):127-129
“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是一种创新的育人模式,在寄宿制学校贯彻该模式,不仅能够同步发展学生的劳动和审美素养,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分析寄宿制学校贯彻“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模式的育人价值,从依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开发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实施劳育美育教学迁移三个方面,论述“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士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崇阳县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借助项目式学习,积极探索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一、设计学习主题,使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围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构建了项目式劳动课程。  相似文献   

3.
邵爽 《辽宁教育》2023,(10):66-69
劳动教育是生命成长教育,是全人教育。沈阳市浑南区实验小学在“儒雅教育”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以“尊重友善、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为学生行为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三园一区”劳动育人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聚焦中学生核心素养,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细化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考试命题建议,为中小学校绘就了一幅恢宏的育人蓝图。作为一所民族学校,武汉西藏中学传承和发展学校“和美育人,育和美人”的和美教育理念,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株洲市芦淞区白关中学是一所靠近城区的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以劳动育人的课程价值为指导,从生活、实践、生涯、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四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好孩子”家庭劳动课程、“好学生”学校种植课程、“好工匠”职业体验课程、“好创客”科技兴趣课程“四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生态来看,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因此,学生的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体作用、家庭的教育辅助作用、社会的教育支持作用,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生活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程伟 《天津教育》2023,(10):130-131
<正>当前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课程评价的“保驾护航”。我国劳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课作为劳动教育的“开端”,需要课程评价的介入。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研究,积极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明确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目的(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教育活动是课程的生动演绎。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从“幸福+”教育理念出发,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创新形式开辟出多元“节仪育人”活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基本技能。学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础,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实现“五育”在新时代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立足校情、学情,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特色劳动课程,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劳动与教育两张皮”等问题,积极探索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路径,助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1.
卢凤 《今日教育》2023,(10):40-41
<正>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劳动教育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中小学课表中一门独立的课。如何着眼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好劳动教育课程,是众多学校面临的难题。重庆市璧山区剑山实验小学基于青雅文化特色,构建了雅行修养课程,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体验育人、协同育人理念下,构建了“劳动最美”校本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秉承全面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实践,提出了"劳以养行、美以养学、学以成人"的育人新主张,充分发掘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新劳动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孙洁莹 《辽宁教育》2022,(24):22-24
<正>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是沈阳市“幸福教育”引领下的高品质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项目化的方式积极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劳动实践场域,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融合、与学科教育融合,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情,形成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16.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是人的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着眼现实,基层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普遍面临着地位被虚化、实施被窄化、效果被弱化、价值被淡化的现实困境。济南德润中学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依托“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化实践原则,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德润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构建、协同育人、师资培养、“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六个方面,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实效入心,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造“以劳促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成功的关键途径,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劳动教育富含“让人成为人”的最根本、最深远的育人价值功能,能有效树德育美、增智强体。在劳动教育“独立成课”的当下,教师应积极遵循《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深入解读分析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创新优化劳动校本课程内容载体的设计,强化对劳动教育实施渠道的开拓,充分丰富学生在劳动课程的过程体验,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的“劳动基因”,通过构建全面化、科学化、多元化的劳动课程评价机制,引领学生实现劳动感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真正做到“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18.
“美·德”教育,是指通过相关办学策略的实施,将学校“美育”与“德育”相结合,融合而成一种教育合力。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的“美·德”教育采用了如下实施策略:德育导师制实现三全育人,以美润德;培元课程体系因性育人,以美启智;“品正学芳”的校园文化以美培元,以美育人。  相似文献   

19.
<正>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将“劳动教育”思想有机地融入小学教育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实现教育的聚合塑人呢?一、“教劳”结合,铸“课程之魂”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将其落细、落实,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量育人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好生活”人人向往,而“美好生活”蕴藏着生活之中的享受劳动创造之美、体验自由民主之美、呈现良善淳厚之美、展现和谐通达之美。从学校育人的角度,需要通过课程建构美好生活和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即通过课程美育构建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课程美育之间有着多重的内在本质关联:美好生活为课程美育提供价值引领、构成课程美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课程美育的实施动力;而课程美育则昭示着美好生活的本质回归、融为美好生活建构的重要内容,并为美好生活建构提供孕育土壤。以课程构建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课程美育树立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以课程本体之美,构建美好教育生活世界;以课程育人,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