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是一个祟尚交流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交往的空间也大大地拓展了。在交往中学会自制,学会自律,学会拒绝,是成功交往的关键。如何妥善地对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激或不满,以及如何对同伴的消极压力作出拒绝,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不敢对别人说“不”,是交往心理上的一个误区。许多小学生担心说“不”会得罪别人,所以经常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不善于抵制他人的压力,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盲目的服从和“善良”,使人在心理压力方面失去了抗御的能力。因此,针对小学生交往中“拒绝”话语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王荟 《闽江学院学报》2014,35(4):101-106
拒绝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但并非所有的拒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拒绝。虚假拒绝在汉文化中频繁出现,可以说是拒绝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为了了解邀请真诚与否,顺应汉文化的礼节和习惯,人们往往会在别人发出邀请时实施虚假拒绝。虚假拒绝具有隐藏真实意图、试探对方态度、促进入际关系和谐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对话是从“交往理论”衍生出来的。“交往”本是哲学领域的概念。传统哲学中的“交往”,主要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道关系。在现当代哲学中,“交往”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当今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人的主体精神失落和工具理性无限膨胀等问题,导致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和紧张。近年来,交往理论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交往主体,通常被称为“师与生”,或“教与学”,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这个人际交往系统,以传递经验,造就人才,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内容;它…  相似文献   

4.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有着真诚、自信的性格,能够轻松地与同学交往,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喜爱;能够信任、理解交往对象,对待别人较少出现防御、嫉妒、攻击。中小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获得友谊、支持、理解,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冲突。总之,中小学生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云泾 《甘肃教育》2009,(11):40-40
一、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人际交往能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社会更需要人际交往能力。中学生年龄较小,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面临的社会关系较少,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体育教学中有多种人际交往及相互之间配合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集体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集体之间、与小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教师应通过体育课教学活动,使学生摆正个人的位置,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体育课教学中的教学比赛、游戏、保护与帮助等,无不体现出人与人的交往,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和日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成功进行人际交往,能增进心理健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其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知,要掌握成功交往的原则,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第一印象”在交往中的作用,讲究交往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礼仪课教学中,引入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有助于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礼貌素养及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掌握不同场合的交际技巧,礼貌得体地与交际对象交往,进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瑞 《中国教师》2023,(5):38-40+67
<正>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体具有交往意愿,积极主动参与交往,并且表现出有效和适宜的交往行为,从而使自身与他人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的能力[1]。人际交往是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与其心理健康、学业效能、社会适应有密切联系。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聚焦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不仅为青少年自身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对于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发展,提升其应对未来变化能力,具有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真水无香     
与人交往,应有真诚。而真诚的意义,便是平淡,便是无香……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免不了要与人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喜欢交往中的澄净,就像蓝天,晴空万里;就像大海,宽厚博大。这样的交往才有意义,有这样的交往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交往不在多,有“诚”则行。如果问人们喜欢哪类朋友,很多人都会说“诤友”,真是与我心相同也。我与诤友的交往便像清水,澄清却又无香。真正的交往没有任何美好的定语。它往往是平淡、朴素的。正是由于此,它有时不被人所理解,有时甚至被蒙上一层黑色的背景。但它就像黑…  相似文献   

10.
一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之一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人际交往是借助于言语与非言语媒介实现的人际间的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交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理解、宽容、谦虚、真诚的待人态度和文明、大方、热情友好的行为举止,提高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其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幼儿在交往中是否运用了交往智能,交往智能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及交往中的人际关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明确提出人际交往智能,说明交往存在智慧。人际交往智能要通过与他人发生关系和合作来习得,恰当交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雷默博士在其育儿书中介绍到:0—3岁的婴幼儿具有交往行为,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普遍的规律,对0~3岁婴幼儿应关注其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这里的人际关系智能是指:有效地理解他人、有效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即能够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如何才能与他人更好地沟通、交往和合作等。  相似文献   

13.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社会交往能力成长的关键阶段。本研究以辽宁省重点中学大连育明高中为背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了各年级274名学生对人际交往中品质表现的看法。结果表明:适度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同学间初次交往以及长期交往中,都把真诚待人放在重要位置;随着交往时间的持续,正直守信显得更为重要;在长期交往中,男、女生最看重的品质有所区别,其中女生仍然认为真诚与善良最重要,而男生则更看重正直守信。教师了解中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对于提高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交往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友好的方式,与他人和谐相处并完成良性人际交往活动和活动效率的能力。调研发现,“儿时留守”大学生和谐交往能力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具有和谐交往认知较清晰、和谐交往渠道较多元、和谐交往对象较多样、和谐交往依托较准确正常表征。另一方面,具有交往动机较为复杂、交往内容较为肤浅、交往心态较为偏执、交往技巧较为欠缺等问题表征。有效改进高校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家庭交流风格、逐步改变学生个性特征、大力调整学生交往心态、积极创建学生咨询体系,能够逐步克服问题表征,改进和提升“儿时留守”大学生的和谐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刘莉  黄程远 《科幻画报》2023,(3):269-270
品格提升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工作。本课题研究通过创设小学生人际交往平台,解决了品格提升在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策略,让小学生在与同伴、家人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品格。通过设计“人际交往平台”问卷、创设“人际交往平台”环境、构建“人际交往平台”课程、举办“人际交往平台”活动、开设“人际交往平台”专栏创设小学生人际交往平台,探索提高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并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技能,合作技能,对冲突的处理,寻求一致性的技能,信任、尊重、领导的能力,激发他人去达到使双方互利的目标的能力。教师、顾问、政治家、社会工作者、演员、治疗专家、宗教领导人等都显示出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7.
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关系转向是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兴起的重要学术现象。国际学界对关系范式的对话、辩论与理解,为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教育研究中的关系转向是以西方实体主义教育理念作为对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批判理论,它拒绝教育哲学中充当默认范式的“实体观念”,转而强调“关系”的中心性,使“关系范式”成为理解教育本性的替代性方案。这场思潮的兴起主要关注四个核心议题:依赖性、对话、关系能力和关系正义。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当前基于关系范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立足于人的依赖性与脆弱性事实,重新理解教育的关系性本质;探索基于共在关系的课堂实践,重建教学中的对话关系;聚焦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不确定性,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力;关注隐性关系结构中非正义现象,促进教育中的关系正义。  相似文献   

19.
人际关系是一种多维度的概念。心理测试表明,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与人际交往密切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因而其情感色彩较浓,受个性因素影响较多。课堂教学是一个人际关系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行为诸方面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与“学”在课堂上是通过人际交往才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因此,改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交往对课堂教学活动效益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正>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影响非常大,学生的交往出现了新状况。有研究指出,中小学生存在交往动机多元化、交往技能和知识贫乏、交往行为功利化等问题。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面临各种复杂的挑战,维护与同伴及其群体间的和谐关系变得越来越艰难,而同伴之间的平等、横向和互为借鉴的成长关系,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表达纠结与烦恼,尝试进行社会化活动的最佳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