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膑兵法·威王问》同《禽庞涓》《官一》等篇一样难以校读,一些语句至今没有得到确切的解读,影响《孙膑兵法》的理解与研究。《威王问》中有"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一语,诸家解说似有未确之处。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孙膑兵法》认为"揄,引。疑此句意为以多种办法引诱敌人。"此说为部分著作所采用,如邓泽宗先生《孙膑兵法注译》,刘心建先生《孙膑兵法新编注译》,霍印章先生《孙膑兵法浅说》均沿用此说。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 (孙膑兵法)》对此说进行了一些  相似文献   

2.
高宗元是清代中叶诗人,也是一位戏曲家。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特别是生卒年,过去学术界都不甚了了。已故著名旅美戏曲研究专家邓长风先生所著《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蔡毅先生《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以及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主编《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都著录有高宗元,而于作者的生平不得其详。笔者顷读丁丙辑《武林坊巷志》,在"东西坊二"所属"双陈巷"条,和"卫所下"所属"普济堂"条,同时见到了沈赤然为高宗元而撰的《候选州  相似文献   

3.
《洛阳伽蓝记》(下简称《洛阳》)作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是部记录北魏佛教文化与历史传说的散文集。作者杨街之,为当时北平人,即今河北保定人。当今对《洛阳》的校译颇多,在许多问题上莫衷一是,然而对卷三《城南·景明寺》篇中"山悬堂光观盛"句的校译问题却大体意见一致。周祖谟、范祥雍两先生以明嘉靖年间的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先后撰有《洛阳伽蓝记校译》与《洛阳伽蓝记校注》。两书都认为"山悬"句有脱文,但脱去的文字已无从查考。巴蜀书社的《洛阳伽蓝记选译》在注释"山悬"句时也认为"‘山悬’与  相似文献   

4.
在整理清·范锴《汉口丛谈》一书时,读陆长春《汉口丛谈序》,其中有"卖驴博士"一语。原文是:"楼头(?)笛,落五月之梅花;马上攀条,感昔年之杨柳。有卖驴博士,骑鹤寓公,负《鸡次》之典于吴宫,搜龙威之书于禹穴。"(见《汉口丛谈校释·附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按《颜氏家训·勉学》引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此古人用以形容文辞烦琐,不得要领的典故,已为人们所熟悉。而此处谓"卖驴博士"。一作"买",一为"卖",两者在这里有没有什么不同?这"卖驴博士"又是指什么呢?各家语文工具书均末收"博士卖驴"、"卖驴博士"这  相似文献   

5.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三: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著《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三者,才能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6.
程巍先生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辨——"方姚卒不之踣"析》(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后,我提出了不同意见。拙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见同刊2008年1期,以下简称《重析》)发表后,程巍先生又发表了《"方姚卒不之踣"案的大政治和小政治——兼答郭德茂先生》(见同刊2008年2期,以下简称《兼答》)。程先生积极执著、务实求真的精神令我感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同意见正可以通过相互商量切磋,乃至驳难针砭,才可以逐步明辨是非,进而推动学术进步。而程先生认真积极的学术态度,正是当下我们应该倡导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香港作家马家辉先生,有文章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9月2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上、下册)首发式在北京举行。从8月24日开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亦开始播出由王立群先生主讲的"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该书秉承作者一贯的个人讲史风格,在吸收宋史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量文献中提要钩玄,以通俗易读、条分缕析的方式呈现给听众和读者。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通俗的语言形式,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帝王,一个  相似文献   

9.
欧阳脩《新唐书·艺文志》补充、修订《旧唐书·经籍志》,存在三种文献来源,合《旧唐志》本身,《新唐志》实际由四部分组成:(一)《隋志》,即贞观见存书;(二)《旧唐志》,即开元见存书;(三)《崇文总目》等,即以馆阁藏书为主的北宋见存唐人书;(四)史传文献所载唐时所当有书。其中(一)(二)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著录"部分,而(三)(四)共同构成了《新唐志》的"不著录"部分,并对"著录"部分进行了修订。《新唐志》力图反映唐时藏书、著述之盛,综合了贞观、开元可以考知的官府藏书,补入了北宋犹存的唐人著述,更据史传文献推求了唐时应当有的著述。而根据《新唐志》讨论某书存亡与卷帙增损,甚至认为《新唐志》所载系北宋确有其书、实存其卷,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丁亥年秋.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应"福州市第二届读书节"组委会之邀,亲临榕城九仙山(于山)九日台讲授"朱熹读书法".承徐先生美意惠赠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刊物<藏书>创刊号和第二期两册,书样典雅玲珑,图文清丽,形神俱佳,爱不释手.当日挑灯夜读,见第二期刊有原杭州大学教授,现在南京师范大学执教的黄征师兄的大作"<怀任斋诗词·频伽室语业>合集前言(附蒋礼鸿先生和师母盛静霞先生诗词选)",披读之余,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1.
王存诚先生大文(见1998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10版),是针对拙文《如何对得起陈寅恪先生和读者》(见《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5期)而“质”本人的,则只好作答如下。拙文之来由,这里略作交待。本人喜读陈寅恪先生诗,手边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前些年...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有言:"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兵圣之道,于今存焉?全媒体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全胜之道吗?2010年4月26日,默多克给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亚瑟·苏兹贝格( Arthur Sulzberger)发邮件:"Let the battle begin!(开战吧!)".新闻集团在面临新媒体挑战时,我们的老朋友默多克先生选择了一种应对方式:进入战争状态,而他将这场整个战役命名为:"阿莱西亚计划".阿莱西亚,那是一场成就凯撒大帝一世英名的决胜之役.  相似文献   

13.
从早上6:30分开始到上午9: 00,我们现在至少能看到五六家电视台在"读报"。它们是,央视-套《媒体广场》中的"媒体聚焦"、"媒体浏览"、"媒体导读"(早上6:30-8:30);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中的"马斌读报" (30分钟); 东方卫视《看东方》中的"读家新闻" (15分钟,原先叫"早报早知道");广东卫视《财富早晨》中的"早报亮点" (30分钟);山东卫视《早间60》中的"天下报章" (20分钟)等;还有最早推出的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等。电视读报的咨询传播有哪些特点,这种方式在新的传播界会带来哪些优势、怎样发展呢? 一、电视读报的特色我们所能见到的几位电视读报人,除了央视一套外,清一色的为  相似文献   

14.
李壮鹰先生不久前出版的新著《逸园续录》是《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9月版)的续编,收录了李先生近年来所写的七十四则札记.与《逸园丛录》一样,《逸园续录》的研讨范围亦极为广泛,小到关于古人形容小便的"旋"字当为"施"字之形讹,大到古人所谓"得道"并非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等等,均有切实、深刻和详尽的考辨.书中对古代文论、古代美学、古代文化中的一系列核心范畴、命题的论述,更是新见迭出,且令人首肯.  相似文献   

15.
余怀余怀字澹心,一字广霞,又字无怀,别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其戏曲活动有三项:一是撰有剧本《集翠裘》。周亮工《复余澹心》称:"读广霞君《集翠裘》,觉马致远、乔梦符一灯犹未灭也。纯用本色,绝去纤巧。广霞君不屑与世人斗巧争能,只欲以本色二字挽回风气耳!"(见《赖古堂集》卷二十)剧本《集翠裘》,今佚;二是著有《鸳鸯湖》传奇,今佚,陈维崧撰有《余澹心〈鸳鸯湖〉传奇序》,见《迦陵文集》;三是著《板桥杂记》,对明清之际南京的戏曲演员评介甚详。其友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美武王继文王作丰而作镐京也。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引下句作"武王岂不事。"传曰"芑,草也。仕,事",笺云"丰水犹以其润泽生草,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皆未畅诗旨。《礼记·表记》引"丰水有芑",郑玄注以"芑"为枸杞。枸杞非水中所生,当以传训"芑"为草为是。今案"丰水"当喻指文王所作之丰邑,"芭"当谐音为"继"。上古芑读溪母之部,继读见母支部,溪见旁纽,之支通转,二字读音相通。"岂"当读  相似文献   

17.
由洪满浩、全明吉等先生编纂的《中韩辞典》《韩中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已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辞典》的出版,由于其双语的特性,也由于编纂者的特殊性(既为语言学专家,又兼通中韩两国语言,自身的母语为韩语,却又生活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治学的严谨性及其体例的科学性,不论在语言学上的集成之功,还是在文化学上的传播交流之功、词典学方面的典型垂范之功乃至对相关学科的学术启示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中有一册题为"戴东原先生文"的未刊清抄本(以下简称《戴文》)。所收二十四篇,大部分为戴震中、晚年的文稿,还有一部分是戴震在山西修志时审订过的别人的稿件。这是戴震治学的一部分,今安徽省古籍办纂辑《戴震全书》(张岱年先生主编),收录整理了这册抄本,将出版面世。关于《戴文》,1947年秋胡适先生曾作有一《跋》(以下简称《胡跋》),认为此册中无可疑的东原文字只有五篇(包括见  相似文献   

20.
《诗经·小雅·角弓》一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二章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笺训"教"为"教令",失之。"教"与"远"对文,"远"之义为疏远,则"教"当训亲呢。今案"教"当读"胶"。上古胶读见母幽部,教读见母宵部,见纽双声,幽宵旁转,二字音近相通。《广雅·释诂》曰:"学,教也。"《集韵·效韵》曰:"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广韵·肴韵》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