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枫 《运城学院学报》2010,28(1):48-50,70
理据性是阐释语言符号意义的依据,是语言生命的基因。在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内容触发形式、形式触发内容、内容之间的触发、形式之间的触发四种基本理据关系。在语言之外则包含着生态理据、经验理据、感知理据、认知理据和交际理据等因素。语言的理据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步积累发展而形成,对理据性的探求将引导我们不断探索语言的奥秘,推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任意性是语言符号最本质的属性,而规约性,包括具体语言的理据性和象似性等非任意性,是作为任意性的限制而存在的。语言的强制性、系统性、共时与历时、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的价值等等,都是从任意性出发来考虑的。索绪尔在确立任意性原则时,并没有否认或排斥象似性、理据性等非任意性的存在,而是强调任意性的第一性以及一切均由任意性出发并同任意性相互作用,促使语言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运行。  相似文献   

3.
语言理据性在与其反题——任意性的不断斗争中逐渐确立了它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尤其是语言研究受后现代人本主义的影响从结构描写性转向认知解释性之后,以挖掘语言编码内在机制为己任的理据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内的热点课题之一。从认知的角度对理据的复归、理据的本质、理据的功能、理据的地位以及理据的缺失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理据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思维,一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最终都可归结为"人为"联系,理据性才是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是语言生命的基因。  相似文献   

4.
惯用语是语言建筑材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形式上相对固定、意义上整体化了的词组,其内部结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支配关系和修饰关系.它们的组合符合人们对语言本质的一般认识:一方面,惯用语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或社会规约的结果;另一方面,其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并非完全任意的,需要在植根于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找.通过分析惯用语的内部结构、表义关系和功能作用,进一步讨论了语言学界关于理据性和规约性这一古老而又时髦的命题,回答了在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有一定理据性的,各种语法现象背后都隐含着一定的认知理据。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对语言规则的理据阐释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本质的理解。从句型、时态、语态等方面进行实例分析,探究语言的理据性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是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是没有理据的。认知隐喻学则认为习语的意义是可分析的,包括隐喻、转喻和规约性知识在内的认知机制为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提供了理据。通过身体词"hand"习语的系统分析,从认知隐喻学角度揭示了习语的理据内在本质,习语的隐喻认知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习语。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是语言最重要的识别特征之一。然而,语言的任意性不是绝对的。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存在关联。语言的约定俗成和任意性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无限可能性。而理据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必备条件,理据性可以帮助学习者探寻语言发展的重要规律。尤其是构词理据的探究可令枯燥的词汇记忆变成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与任意性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延伸到了语言符号的各个方面,不仅表现在句法层面,也表现在词汇层面。在词汇层面里又涉及派生词和单纯语言符号。而对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的争论焦点最终集中到了单纯语言符号上。该文以马秉义教授提出的原始语根假说理论来分析解释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的由来,由此说明语言符号的本质是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9.
任意性与理据性是语言符号的两大本质属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词的音义联系不是本质的、必然的,但音义结合的理据是客观的、具体的。"本质论"与"规定论"两派学者就音义关系争论了两千年,其症结在于对理据的不同理解。在系统梳理前人对语词理据问题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基础上,借助认知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理论,剖析语言符号任意性问题,阐释语词音义关系的理据性,为语言学理论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理据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首先是任意的,没有必然性,但语言又同时具有理据性。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一种,在音义关系上具有任意性的同时,又具有理据性,其理据性主要表现在汉字的可释性,词汇产生发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的理据性上。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礼貌研究虽已成为一门显学,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澄清和解决.受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和法国社会哲学家Pierre Bourdieu惯习观的启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语言礼貌扎根于人类的认知体验,具有身体基础,具有体验性;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言后之效,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由于评价行为具有争议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仅仅凭借语言形式作出礼貌或不礼貌的评价不一定行得通.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认知评价应当成为语言礼貌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两者处于不同层面。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是相互依存的,脱离了语言能力的交际能力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脱离了交际能力的语言能力只是一堆规则,毫无实际运用意义。没有获得语言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交际能力,而语言能力不可能自动发展成为交际能力。在以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作为最终目的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首先培养语言技能,在语盲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交际技能。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从消除技术异化角度看,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包括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改善主体学习机制、建立主体间性等内容。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带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否定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调和、改良和“乌托邦”倾向。研究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对消除工具理性张扬,使人类走出主体困境具有重要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家对“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多有论述,其观点既有统一,又有分歧。结合我国的现实教育,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但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运用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语言交际能力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教师应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交际能力。同时针对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四种方法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Linguistic Competence,另一个是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0 世纪60 年代起,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概念及其范围逐渐广为人们接受,特别是交际能力作为了衡量第二语言水平的标准.当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时,双语能力这一概念也日渐凸显出来.首先需要对这三概念提出的背景、理论依据,具体表现进行阐述,进而探求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研究上,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一般是在一种语言内部的探讨,多是探讨第二语言的学习,双语能力一般是在至少两种语言间进行探讨;从位属关系上,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是实现双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双语能力是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深化;从教学要求上,对双语能力的要求要高于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进而针对三个概念的提出,阐述和分析了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现象,语言的功能就是交际,所以交际过程中隐藏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等交际文化往往会对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产生规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适应论框架中的交际语境分析语言重复,认为重复也是语言使用者出于交际需要而作出的自然的语言选择。此选择同样能适应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与心理世界.从而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语言重复的合理性,拓宽了语言重复的研究路子。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委婉语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就其社会交际作用的有力和不利方面对英汉委婉语作一个探讨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语言交际理论是语用学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现代语言交际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年间语言交际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理论构成了现代交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