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当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本文对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剖析、比较,阐明了它们朴素融合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与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两种截然对立的教学范式。两者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需求,在肯定两大教学范式合理性的同时,超越其局限性,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范式,即科学人文主义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3.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影响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教育思潮。两者大致经过了人文主义鼎盛期、科学主义萌生成长期、冲突分裂期、走向融合期四个此消彼长、聚散离合的历史阶段。受其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职能演变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梳理人文与科学两大教育思潮演变的历史关系,必将有助于探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预测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发展总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进行的。由于二者地位和关系不断变化,使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忽而重视科学教育,忽而重视人文教育。而今人们认识到只有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高等教育得以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探寻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演进过程入手,阐述二者融合的必然性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实现二者的融  相似文献   

5.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的产物,代表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简单相加.本文想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实质及其基本教育理念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教学中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思想教育的变形,而且这一主张很容易导致以学习“民族文化”为理由造成人的思想的“同一”,拒绝多元文化的介入,从而造成新的蒙昧。另外,把“人文主义”作为“科学主义”对立的概念,有将“人文主义”排斥在科学认知的范围之外的危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为文化规范的“人文主义教育”不能解决学生言语能力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历史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讨论似已式微,但其中若干问题尚未得以澄清。本文试图简要分梳其中流变,指出个中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统观理论与现实,尝试提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三大支持系统,将教育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这一重大的传统课题放在更为广阔而坚实的背景下去考察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科学实在论是当代科学实在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背景下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虽然仍高举着科学理性的大旗,但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在科学主义的精神中引入人文主义的精神,把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科学看作是一致的,从而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推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许多思想、观念对教育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及方法等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育目的观是体育科学主义和体育人文主义的有机融合,提出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过去一味地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思想,仍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单纯传授层面,在体育人文主义的构建上缺少必要的强化,转而重视体育文化和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许多语文教育行为也被贴上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标签,由于打着改革的旗号,所以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中,最典型的是以语文的“人文”性来反对“科学”性。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排斥科学精神,相反,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为注重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一、关于科学主义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兴起要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必须得从“科学主义”谈起。“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他们无限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例如,他们认为科学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的实证、理性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等。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科技统治论”。科技统治论最早渊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无限赞美...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有机整合是思想理论界的一个讨论热点,其对于彰显当代高职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也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就高职教育本身而言,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应该成为考量当下高职教育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杰 《江苏高教》2002,(3):51-54
科学主义教育是与人文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它渊源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在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科学教育在学校中逐渐取得“霸权”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构成了教育史上绵延不绝的紧张关系。后者最终获得了事实上的胜利,并舍弃了早期所具有的人文主义色彩,使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明显偏向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人类文化有了科学与人文的典型划分,由此揭开了二元文化冲突斗争的历史,至20世纪上半叶“两种文化”的冲突达到了顶峰。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两种文化”冲突的根源则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课题。研究指出,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划分,是科学与人文对立的哲学基础;科学与教育的高度专门化、专业化,加大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裂缝;科技理性的扩张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使“两种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心理学受其狭隘的科学观的影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缺乏“人性”的科学;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使“人性”这一主题重新回到心理学研究中来。心理学要结束危机,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其唯科学主义的狭隘的科学观,重构一种与自身性质相符的新的大科学观——科学人文主义,以实现心理学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一、理论争鸣的得失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争鸣发轫于上海《语文学习》1987年第8期刊载的陈钟梁先生的一篇文章《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陈先生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很可能是科学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这场争鸣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之上,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观。这种观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一是矛盾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机整合;其二是价值论;按照价值选择中统一性与偏移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以科学主义教育为在点,实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人才规格的形成过程是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将受教育者塑造为特定人才的过程。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合理性 ,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培养高规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要求在传统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基础上 ,走向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科学发展整体化趋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融合的大学理念加大了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教改步伐。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大学语文教改为例,从教学观念、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由来已久, 二者长期对立的结果是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呈现出互补融合的趋势。   但是,教育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对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催生是渐次达到的。也就是说,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实现二者的融合,还需要人们长期地努力。本文把立足点放在人文方面,正是因为目前的教学实践更多地表现为唯科学化。   唯科学化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教学意识中,广泛地存在于教学的实践中。 (一 )课堂教学重教师轻学生。虽然广大教师对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耳熟…  相似文献   

20.
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立场、视角和方法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思维,以至在许多领域中都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如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结合今天的时代特点及其需要,认真审视这些思潮,超越其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强调二者融合与统一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潮,教育也开始走向了科学人文主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