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面向全体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呢”一、要有活的教学目标活的教学日标是相对传统的备课笔记上的目标而言的。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心目中如果只有抽象的群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有一个“活”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心中要有学生 ,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 ,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 ,甚至于今年和去年都一个样。这种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 ,不考虑学生学习上的具体需要 ,没有个别差异的目标 ,就是一种“死”的目标。因此 ,我们从两个方面使目标“活”起来 :一是变抽象的学生为具体的学生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二是变静态的目标为动态的目标 ,使教学目标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而不是硬性地去完成不适当的目标。一个“活”的目标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努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五步法,这一教学模式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语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探索由“活教”到“教活”,由“活学”到“学活”、“活用”的规律。其教学模式基本流程是:示标—导学—质疑—训练—拓展。现简述如下:一、示标——有的放矢示标就是在每堂课的一开始教师明确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目标明确,整个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当然这个目标不是随便提出的,它必须依据于教师的详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与教师心目中的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构成子母目标的关系,它是实现母目…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导致学生怕学、厌学,甚至是逃学。这是每个教师都不想看到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教师在课堂上确定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课堂的心理气氛。  相似文献   

6.
李春秀 《贵州教育》2005,(11):11-1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对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定位——就是做一个“学生式的教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切换这一角色呢?一、要把学生当作完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战略伙伴”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完全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知识的人。认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最终导致教支配学、控制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更剥夺了学生做主人的权利。现代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物新课程的实施,教科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苏教版八年级《生物》教科书上的“课外阅读”就有20个。这些内容,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师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大打折扣:要么弃而不用,要么用而无法,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很多教师害怕课堂上没有声音,没有活动,静悄悄的,尤其是公开课。要是课堂上一片安静,其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听课教师听得无聊,上课教师上得惶恐。所以,“静”也就成为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大忌,“动”则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分析,也不应该是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于是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是,“静”真的有那么可怕,“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需要我们冷眼旁观。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动”,而绝不是那种貌似热闹活跃…  相似文献   

9.
正现阶段我们都在倡导"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人说:"有效课堂,应是教师的永恒追求。""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它的目的是"教学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就此,我认为这种预期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3,(A0):24-25
<正>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语文不是筐,啥东西也能装。"这句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明确的、准确的目标,教师就会胜似闲庭漫步,毫无目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没有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以一堆无序活  相似文献   

11.
"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思想品德课教学之门的钥匙.走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你会发现每个教师都在认真负责地上好每节课,竭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教育.但我们的努力并非都达到了实效,就好像有了上好的原料,不一定能做出美味佳肴一样,上了思想品德课不等于有效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往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依旧背道而驰.这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仅停留在学生的语言上,没有真正落到实际行动之中.而且,有的教师凭着不是十分完备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采取他自以为是的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殊不知,这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真正的活动".这种开放是"所谓的开放",而不是"真正的开放".  相似文献   

12.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他们创设一个施展个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个性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尽情的释放。但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对教学环境予以充分重视,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行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致使我们的教学失去了灵性与活力。那么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怎么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3.
<正>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让他们直观接受知识的爱的化身,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呢?这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不断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接受你。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一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同样的,学生也会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这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效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一、立足三维目标,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背离了教学目标,那么他的教学只能被认为是无效的.确立鲜明的目标意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指引学生走进文本,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听讲和讨论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则意味着课堂走向了学生质疑解疑的积极境界,这是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精彩纷呈,但无论怎样演变,语文课堂始终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把读、听、说、写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呢?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提倡高效学习和教学的高中教学环境下,我们大力提倡课堂的高效化,那么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模式,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和学生在有限时间的高效吸收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一、放手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直以来,我们课堂的主人是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课堂上绝对的一言堂,教师是主导和主体,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又如何呢?学生成了我们的录音器、留声机,缺少独立思维、思考的习惯,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指引学生走进文本,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阅读、听讲和讨论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则意味着课堂走向了学生质疑解疑的积极境界,这是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通过活动课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活动课强调“活动”二字,宜活而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活——是活动课教学最基本的、最显著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力  相似文献   

20.
苏银霞 《成才之路》2014,(21):11-11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课程改革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就是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凸显过。而教材的编写大都立足于城市孩子的生活实际,如果把那些教材所给的资源用在农村孩子的身上,显然是不适合的。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学生只有在他们熟悉的有体验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能得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所以,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让它能丰富农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成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课程资源开发围绕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能看到某一个资源的运用,只是起到了吸引学生眼球的作用,没有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的“走进汉朝“一课,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汉朝的当时生活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于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索了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教师没有多少讲开辟的原因,而是把很长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看视频,出示的是滚滚的大河、茫茫的雪山、荒凉的沙漠……显然教师出示这些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张骞出使西域的不容易,但其实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汉朝人的生活与我们当代人的联系上,这样就需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