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美术作品的讲评一直是我感到最难把握的。幼儿作画时处于安静状态,讲评使孩子活跃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老师则应该既满足孩子情绪情感的需要,又达到引导孩子发展的目的。我上了一堂美术课“添画大熊猫”。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很专注,都按要求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讲评时,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只对评价自己的作品感兴趣,而对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漠不关心。尽管我提醒幼儿  相似文献   

2.
德育应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现列举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几个环节中的具体做法。晨间活动1.“接待小司仪”。每天由两名幼儿来担任,按幼儿的座次轮流。担任小司仪的幼儿每天早晨必须提前五分钟入园,整理好桌椅,然后在教室门口接待来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会说“老师,您早”,“××,你早”,“祝你今天快乐”等礼仪语言,每次值日时间为半小时。这个活动很受小朋友欢迎,它是全班幼儿一天愉快生活的良好开端,可激发幼儿文明礼貌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班语言课复习儿歌《桌上一瓶花》时,老师讲解“诚实”一词,与幼儿作了如下的谈话。老师问:“这个小妹妹好不好?”幼儿齐声说:“好!”老师又问:“为什么小朋友们都说小妹妹好呢?”一位小朋友说:“因为她打破了花瓶,自己就承认了。”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这位小朋友之后,说:“自己做猎了事,就自己承认了,这就叫诚实!诚实的孩子,谁都喜欢他。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呀?”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愿意!”老师又问:“那么,谁来告诉老师,你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拿了别人的铅笔,我还给人家,承认是我拿的,不承认就不诚实。”老师笑着说:“对,这是诚实。”  相似文献   

4.
点名与拍照     
快点名了,有几个小朋友还在用双手做出照相机的样子,给别的小朋友“拍照”。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灵机一动,问幼儿:“小朋友喜欢拍照吗?”“喜欢。”他们大声回答。“来,给老师也拍一张。”我说完,就一本正经地坐在40名小摄影师前面。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喀嚓,喀嚓”地给我“拍照”。“小朋友们拍得真好,老师也来给你们拍一张,好吗?”“好!”这  相似文献   

5.
教师进行游戏讲评,是间接指导幼儿游戏的一种好方法。过去我们讲评游戏往往注重讲游戏的过程,评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没有很好地发挥讲评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们改进了讲评方法,形式上由单纯老师讲改为师生一起讨论;内容上从泛讲改为议一件事,提一个问题,有目的地重点讲。激发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推动了游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离开饭时间还有几分钟,我突发一个念头:平时只有老师来评议幼儿的行为,何不让幼儿也来评一评自己的老师,听一听他们对老师的看法呢? 于是,我坐直身子,用温婉的语气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以往只有老师可以表扬或者批评某一个小朋友,现在呢,老师请小朋友来谈谈你对老师的看法。你可以表扬  相似文献   

7.
内容:认识葱,做葱油饼,请阿姨和小班弟妹尝饼,种葱活动。目的:①认识葱,使幼儿知道葱的外形特征,用途;丰富词语:根须、葱油饼。②通过制作简单的点心,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并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③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的品质。准备:面团、葱、油、棉签、盆子,电炉等。过程: (一) 认识葱老师:(出示一盆葱,上面用白纱布盖好)小朋友,你们知道这盆子里放的是什么?好,请小朋友来  相似文献   

8.
幼儿很喜欢帮大人做事,特别是帮老师做事。如洗手的时候他们会争着说:“老师,我来帮小朋友打肥皂!”“老师,我来给小朋友浇水!”类似现象举不胜举。这些都是“雏鹰学飞”的好现象。我体会到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一些锻炼的机会。如在美工课中,教幼儿用纸折花篮,在折之前需要把长方形的纸裁成正方形,裁下来的小纸条留着做花篮的提手。按惯例是教师先把纸裁好。但我做了一个改动,我只提  相似文献   

9.
幼儿的饮食习惯与生长发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更会影响幼儿的身体素质。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益,而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培养,自小形成的。因此,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从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抓起。 一、做好就餐前的心理准备 就餐前,老师先介绍当日菜谱。如吃草虾时,老师就给幼儿猜一则谜语:驼背老公公,胡子翘松松……,等幼儿猜出谜底后,老师再出示煮熟的虾,并告诉幼儿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吃了能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得结实,还能使小朋友更聪明。这样,使幼儿了解了虾的外形、特征及营养作…  相似文献   

10.
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鼓励和表扬幼儿,诸如“××小朋友问题回答得很好”、“××小朋友画的画很漂亮”等等。但究竟好在哪一点上,由于老师没有讲具体,幼儿有时只能有一个笼统的、模糊的概念和认识。我在教学中注意恰当地运用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尽可能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如教大班情境讲述《好朋友》时,我请幼儿回答“冬冬是怎样到场地上来拍球的”,王怡说:“冬冬是高高兴兴来到场地上拍球的。”我立即表扬道:“‘高高兴兴’这个词用得很好,说出了冬冬来场上拍球时的心情。谁还能用不同的词来说说冬冬是怎样到场地上来的?”经过我这样明确具体的表扬,小朋友用上了“欢欢喜喜”“愉快地”等形容词。徐轲小朋友则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折纸活动多数是这样的:老师示范讲解折叠方法,小朋友跟在后面学习,东西折好,活动也就结束。幼儿倒是有了做一做的机会,但辛辛苦苦折出的作品随即被塞进作业袋,甚至被扔进废纸篓,发挥不了一点作用,不免觉得可惜。一次,在教幼儿折电话听筒前,我拿出事先折好的两只电话听筒和一个小朋友做《打电话》的游戏。结果,小朋友都争着要和我打电话。我灵机一动,告诉小朋友,老师要教他们用纸折电话听筒,等折好后,可用自己做的电话听筒做打电话的  相似文献   

12.
角色游戏一般由准备、进行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结束部分包括游戏讲评和收拾玩具。通过讲评,老师能了解游戏开展的基本情况,有效指导、深化游戏。研究讲评能促进游戏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实现,提高幼儿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角色游戏讲评按心理内容可划分成这样几种方法:反映式、情感式、交往式、评价式和创造式,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心理发展角度,促进幼儿的心理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反映式讲评是老师有目的地通过幼儿对现实的反映加以引导的一种讲评方法。这种方式老师一般问:  相似文献   

13.
一天,我到某幼儿园大班去听课。晨间活动时,老师在组织好幼儿后。说:“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说说长大后想干什么?”说完,小朋友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想当解放军、工人、企业家的,想当教师、医生、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 1.教幼儿正确运用跳、跑、游、飞、爬等动词,巩固幼儿对各种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教学准备: 录有动物叫声的磁带一盒,各种动物的贴绒图片和头饰若干,森林背景图一幅。教学过程: “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做游戏,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做《猜猜谁来了》,的游戏好吗?”(出示背景图)“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动物们要开联欢会,等会儿请小朋友猜一猜谁来了,它是怎样来的。” 1.猜谜语说出谁来了,是怎样来的(每猜一种动物,就在背景图上出示该动物的图  相似文献   

15.
听课偶得     
前不久,我到一所幼儿园听课。课上,老师发现有一小朋友老是回头看我,就说:“今天,客人老师来看我们小朋友上课了。小朋友不要去看客人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小朋友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显然,这位老师的语言在这里起了反作用——分散了幼儿的注意,把他们的注意转到了听课老师的身上。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和发  相似文献   

16.
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很喜欢做《黑猫警长》的游戏。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我在班上开展了“争当黑猫警长”的活动。我告诉幼儿:老师要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当“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是专门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的,平时小朋友有什么事可以报告他,“警长”每周选换一次。这一活动,培养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歌词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笔者在实际音乐课教学中,改变了过去先范唱而后解释歌词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幼儿自己创编出歌词。如在教唱歌曲《红花献给好妈妈》时,先问:“3月里有个献给妈妈和阿姨的节日是什么?”(三八妇女节)“在三月八日你想送给妈妈一件什么礼物呢?”(允许幼儿考虑2~3分钟)“好!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要送妈妈的礼物轻轻地告诉紧挨你的小朋友。”然后请小朋友告诉老师,由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出歌词。这样减少了幼儿学习的依赖性,增强了自主性,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使幼儿准确地打出节奏,我先形象地教幼儿认识音符。我请4个小朋友分别坐在等距离放的4张小椅上,然后依次轻轻拍一下4个小朋友的头,让其他小朋友依次跟着拍一下手。接着,我告诉小朋友,老师要把这4个小朋友画到黑板上,但画的时间太长了,老师就用符号来代表小朋友,我就在黑板上写了4个四分音符。  相似文献   

19.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寓计算教育于游戏活动中,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可使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例如:小班幼儿在“找椅子”、“小白兔找山洞”等游戏活动中学习了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多、少、一样多后,当老师提出“一箩筐的杯子与小朋友比哪个多?哪个少”的试探性何题时,他们竟能提出要求老师将杯子分给小朋友一人一个的方法来解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见这种现象:幼儿间喜欢互赠东西(尤其是大班幼儿),如图书、玩具、彩色笔等物,可隔段时间又去讨回。于是便常听见幼儿向老师报告:“老师,某某小朋友拿了我的彩笔不还给我。”“老师,某某小朋友把我的图书拿回家去不还给我”等。而某某小朋友却说:“他自己说要送给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