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聚合效应 从聚合的角度来看,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或敏感事件引发的网络特定群体或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的规模性聚集.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众的角色划分,整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以融合同步传播、异步传播为特点的新的网络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淘宝事件"引起包括商务部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其网上聚集、网上攻击的特点,让全社会不得不对互联网的力量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因电子商务价格提升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滢骐 《大观周刊》2012,(46):76-76
x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些年我公安机关稳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顽疾,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统治,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诚然,群体性事件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及其博弈过程中发生,解决它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特定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运用政治学知识,从国家发展角度解读群体性事件。对于根治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芝铭 《大观周刊》2012,(41):94-96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相对集中爆发的阶段.社会稳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中国的农民负担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压榨和利益诉、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农村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冲突更加剧烈,形势更加复杂,处置难度不断增大,给农村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虽然各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造成的后果各幂相同.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村群体性事件最终都指向了基层政府,从侧面反映出基层政府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不足。因此.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从各个方面提高基层政府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姜欣欣 《大观周刊》2012,(21):52-52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政府应对的不科学不及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开放媒体.促进公民参与以及重建公众的社会信任是防范群体性事件的持久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完善的互联网络以及大量的网民群体促使产生了一个网络社会,导致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出现,并且互联网还会进一步放大群体性事件。为防范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概述网络群体性事件,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不同,网络群体性事件通过互联网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而网络群体性  相似文献   

9.
袁静 《新闻世界》2009,(12):176-177
过去一年,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如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等等。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以及社会层级的不断分化,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同时.由于民众的权利观念和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以群体这一形式表达诉求和愿望的现象将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国家社会生活无法回避的话题。更是学界研究聚焦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舆论主要产生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新闻话题中,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群体性事件,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网络新闻舆论的特点1.1网络新闻舆论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网络新闻舆论的主体是网民,他们在网上发表意见时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2009年第1期<瞭望>刊文预测"2009年有可能是一个群体性事件高发年".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并为之构建合法化、制度化的表达渠道,或是一种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维权抗争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研究者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对这两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群体心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更易明晰地看清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改变和有效地预防,从根本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廖倩仪 《新闻世界》2013,(6):166-168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探讨针对钓鱼岛事件网上的言论聚集和舆论走向,归纳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属性和特点,并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提升新媒体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侯卫谦 《新闻世界》2012,(6):238-239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行为动机的盲目性、公众情绪的多变性,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然而,1993年我国发生群体性事件数量为0.87万件,2005年上升到8.7万件,2006年则超过9万件,其后数量保持上升势头。因此,找出形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成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本文主要对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公众心理动机及公众心理参与特点和表现,并进一步给出引导和规范群体心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相似文献   

17.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否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由于新媒介环境的出现,群体性事件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媒介环境背景成为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的基本点。笔者通过概念梳理、特征及成因分析,最终提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网络舆论属于一般舆论的范畴,但因其与网络紧密结合,因而又具有独特性.同时,这些独有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舆论更易于导致群体性的网络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集群行为,严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会对网络内外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马笋 《大观周刊》2012,(27):45-46
群体性事件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要求地方党委政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处置这类事件,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防发生社会动乱。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处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线,也是处置群体性事件最重要的应急处置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力量,研究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策略对于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新动向.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平等、开放、互动、快捷、海量以及聚众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途径而发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甚至更甚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