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3.
黄占波 《青年记者》2016,(35):78-79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快速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输,并推出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微信用户可借助“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几种方式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①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和有趣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微信之所以受大学生热捧,主要是因为微信有很多娱乐和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4.
2015年1月21日,微信推出了第一条内测的“朋友圈广告”.朋友圈广告作为一个谋划已久的“战略级”产品的商业拓展计划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引起了广大网友和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分析了微信朋友圈广告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5.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韩立新  刘洪亮  苏敏 《青年记者》2017,(29):115-116
作为微信自己推出的公众号,“微信运动”能够记录由手机芯片统计的人行走步数,通过“点赞”“排名”“占领封面”“朋友圈分享”等功能实现微信好友间的互动.本文以“微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这一在本质上和朋友圈相似、具有除评论外几乎所有互动功能的平台,是否同样发挥着增进个人社会资本的作用,其实质是个人品牌和形象管理的新方式,还是推动全民运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蒋晗晗  文凯 《新闻前哨》2022,(15):71-72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相比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个体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精致的沟通和互动。作为现代社会应用最普遍的社交媒体之一的微信,用户通过各种方式在上面塑造并管理着自己的良好形象,朋友圈转发就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转发新闻链接,对社会重大议题的讨论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并产生互动,从而进行对发布者自身的印象管理。文章想要探索通过朋友圈转发新闻进行的印象管理的内容以及影响,对理解人们的互动方式有着较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雍容 《今传媒》2023,(4):22-25
2019年微信之夜上,“微信之父”张小龙称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见是微信“设置”菜单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开关”,有超过1亿的用户进行了此项设置。这1亿人选择“最近三天”可见的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个人动机与选择?本文将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入手,并结合当下人们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遇到的隐私边界模糊问题,探讨“最近三天”可见的设置是如何强化用户隐私边界,推动个人空间的自我控制权回归的。  相似文献   

9.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形象塑造和自我呈现创造了条件,用户也可以自我选择和控制要展现的内容,这就为网络上的“晒”行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种“晒”行为.  相似文献   

11.
如今,微信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集交友、商务、娱乐、出行、餐饮于一体的“线上社会”.随着微信功能的愈发丰富和用户群体的持续增长,微信私密空间不断遭受侵蚀,其相对封闭的“圈群”空间慢慢被撕裂,逐渐具有公共空间的特征. 微信私密空间公共化的趋势 以微信朋友圈、群聊为代表的微信空间具有鲜明的私密性特征,它联结着熟人交际圈,排斥不明身份的闯入者,营造出一种安全、信赖、彼此熟知的圈内氛围.微信朋友圈只对非好友显示有限的信息,语音消息不能转发至第三者,互为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内互动场景等,这些技术设置从顶层保障了信息流通的私密性,实际上是在为用户构建一个“闭合”的社交活动与话语表达空间.在这一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观点,随心所欲地记录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在社交网络、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分享音乐链接,网络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音乐欣赏行为变得具有轨迹化和可见性等特征,并且成为了个人自我展示的新风尚。这意味着移动社交时代音乐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音乐交流与分享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在朋友圈中进行音乐分享的空间。目前学界对音乐分享的研究不多,大部分属于报纸、杂志的专题报道,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笔者基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从音乐身份构建、音乐符号交流和音乐作为抵抗三个方面来研究作为微信主力军的青年人在朋友圈的音乐分享行为,分析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青年新媒体用户对于微信朋友圈设置分组可见的行为,探索新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的自我呈现。朋友圈以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成为人们现实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具有着印象管理、促进关系等重要作用。但朋友圈也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大舞台,参与时需要深思熟虑、谨言慎行。笔者观察到,很多用户在编辑朋友圈时用到“指定分组可见”的功能,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交往和展示对象的机会,在全景窥视的情况下给自己保留了一道“保护墙”。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分析青年用户使用“指定分组可见”的心理动机并分析其对自我呈现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郭淼  王立昊 《青年记者》2021,(12):28-30
微信朋友圈在对多层级关系网络的激活中,传播路径的隐藏与圈层识别受限打破了人们现实交往的规律,过度链接引发了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用户为管理云个体形象,借助于社交时间轴与分组标签进行观众隔离,但分场操作的繁琐与高成本形象维护抑制了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微信朋友圈的用户社交经历了从分场到离场的演变,在多元产品功能补偿下产生新的社交习惯,对差序格局中的圈层关系与社交需求满足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工具。朋友圈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形成互动。如果把朋友圈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微信朋友圈的一些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微信用户(不包括公共账号)是如何建构"公共形象"的。  相似文献   

19.
高辉  艾则孜 《采.写.编》2021,(11):103-104
智媒体时代,媒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区隔正在被逐步弱化.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主要媒介平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不仅是用户展示自我的方式,也为用户交互提供了新的途径.另外,朋友圈由于自身属性特殊,也会形成舆论场.本文旨在研究朋友圈用户发布动态的行为特征,从而探究智媒体时代用户社交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9月22日晚,一些微信公众号收到了来自微信官方的内测邀请函:开发者可以在微信中快速开发一个小程序。这个从年初酝酿的原名为“应用号”的新功能,推出内测的当晚就在朋友圈刷屏了。在今年1月,“微信之父”张小龙就表示,要开发一个应用号,为用户提供APP功能。对用户而言有两个好处:一是手机里可以少下载APP,平时打开频率不商的软件,可以用微信的“小程序”代替;二是更换手机时,无需重复安装软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