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监督一般借助于网络、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如今,网络技术全面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更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对于社会上的热点案件,媒体舆论多少都会对案件最终的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许霆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案例一次次证明了我国司法审判中媒体  相似文献   

2.
法制节目以其报道案件为主要内容而具有特殊性,有时会形成一种所谓的"媒体审判"现象,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既误导了公众,也对法官的审判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4.
法制节目以其报道案件为主要内容而具有特殊性,有时会形成一种所谓的“媒体审判”现象,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既误导了公众,也对法官的审判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所以,电视法制节目特别是地方台法制节目,在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泽 《新闻记者》2004,(9):6-10
关心新闻法制的人都会注意到,“媒体审判”或“舆论审判”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研究新闻传播与司法关系的学者经常提及的概念。特别是“张金柱案”、“夹江打假案”。之后,很多这者都对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表示忧虑,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6.
齐琳娜 《传媒》2016,(8):92-93
媒体舆论监督,对社会正义的实现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完善的媒体舆论监督体制,应为司法机关的调查和法院作出公正判决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舆论监督可以追问真相,但不应该对案件结果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不能干预司法部门的判决结果.对此,本文在简要探讨大众传媒“舆论审判”自身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如何防范“舆论审判”,以期进一步推动媒体舆论监督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媒体有舆论监督权,但是在实践中,媒体自身在行使这一神圣权利时,往往忽略了媒体与普通公民个人在舆论制造上的区别,于是便出现了在国家司法部门(一般指法院)还没有对案件进行宣判之前,媒体便已经对某事件或某人进行了“审判”,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媒体舆论审判。  相似文献   

8.
刘海贵  董辉 《新闻大学》2023,(9):40-52+118-119
文章以“聂树斌案”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该案如何从一起典型的刑事冤错案,逐渐转变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媒体事件。研究发现,“聂树斌案”的意义转变与媒体报道引发的舆论关注存在一定关联。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借助司法政策调整,将其界定为司法主动纠错、程序正义得以实现的典型案件;同时,媒体自身报道观念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意义转换;网络直播等扩大了公众对案件的理性认知,促进了媒体与司法在互动中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9.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0.
常江 《新闻界》2013,(14):13-19
<正>或因嫌疑人、受害人的身份敏感,或因作案手段特殊,一些案件在被媒体报道后撩拨了公众的神经,成为了公共事件,引起热议。从张金柱案,到药家鑫案、李天一案、周克华案,我们都能看到在司法进程之中,媒体报道与舆论压力的影子。这之中,有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强烈的参与热情,有案件侦破速度与媒体的报道、公众的知情欲望的不同步,有公众对公权的不信任,也有媒体在法庭之外对嫌疑人道德意味浓厚的"审判"。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后指出我国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舆论审判"或"媒介审判",公众和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中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它的形成在更大程度上是权力对舆论和媒体进行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山东"辱母案"的基本案情梳理及舆论走势,介绍了"新闻审判"的概念界定以及产生"新闻审判"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引发的社会问题,结合时下热点"辱母案",重点论述了当前社会中"媒体越位"这一现象,并指出了避免"新闻审判"现象产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赵亿 《今传媒》2016,(2):28-31
近几年,一些刑事司法案件成为网民公议话题,迅速发酵成舆论场,并向现实延伸,对司法独立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面对宛如洪水猛兽般的网络舆论,司法应以何种姿态来应对,既能与舆论形成良性互动,又能公平正义的审理案件,已成为新媒介时代司法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以"李某某案件"为个案研究,剖析李案的舆情特征和司法审判环境,梳理出司法应对网络舆论的应有之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网络舆论对司法有很大的影响,网络案件舆论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案件舆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发人们对社会政策的反思或者调整、对司法本身存在问题的监督以及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三种类型.对于网络案件舆论在监督个案方面价值的评判各方观点不一,本文认为其在对部分案件的法律问题,甚至是事实问题的监督上都有正面的作用.网络案件舆论与其他媒体上的案件舆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性.网络案件舆论是复杂的,各种围绕司法案件出现的公众诉求虽然无法仅仅依靠司法机关就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司法机关对网络案件舆论中公众诉求的积极回应却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正面地引导,从而推动良性、和谐的司法舆论生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均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社会民众不具有任何的言论自由,更罔论以舆论监督政府的权利.随着近代报刊在华的产生、发展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时人开始以报纸为舆论之机关.①《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正是诠释了早期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这宗案件中,《申报》作为外商在华创办的营利性民间报刊,充分发挥了报纸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在政府施政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功效,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影响案件的发展和审判结果.《申报》对此案的报道开启了近代报刊舆论干预社会生活、监督政府施政行为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1):18-27
"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国策之下最基本的法律原则之一,但是"江歌日本遇害案"(下称"江歌案")中所表现出来跨国"舆论审判",充分暴露了国内新老媒体和网民自媒体法律意识的欠缺。本文以"江歌案"中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表现为出发点,梳理司法案件报道应该遵循的基本专业需求,探讨这场涌出国门的"舆论审判"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不佳的域外反应。本文认为,"江歌案"警醒业界及学界:当下公民(包括媒体)信息素养和法律常识亟待普及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媒介审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媒介审判可能影响司法审判,司法活动的威严受到影响,司法机构威信降低。由于公众和司法机构两者对案件所掌握信息不对称,大众媒体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告知公众案件信息的中介者。因而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司法的审判。如果媒介的负面影响成为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司法活动的威严就会受到影响,司法机构的威信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18.
黄俊华 《新闻界》2012,(5):31-33
媒体审判在发挥着监督价值的同时,也会干扰司法审判过程。越来越多的媒体审判事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从媒体审判转向审判媒体,理性反思媒体引导公众舆论现象。正确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要转变理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及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李普曼于1922年写就的《公众舆论》中,“公众”成为这位天才学者在论述中无可回避的一个群体,他们无处不在,是成见的发出者,民主的参与者,公意的形成者,媒体的争取者,但是也因每个个体自身的缺陷和联结成群体后的天然特性使这个群体有着巨大的局限性,这直接导致了所谓“公众舆论”或者说“公共意见”的无数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李曼嘉 《今传媒》2020,29(3):68-72
2016年发生的吴谢宇弑母案曾轰动一时,2019年罪犯落网后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案件告破后,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报道,通过挖掘吴谢宇的性格与成长经历以分析其作案动机。在这些报道中出现了真实性不足、新闻娱乐化和媒介审判等各种伦理失范行为。本文试分析在吴谢宇弑母案告破之后媒体的报道失范行为,用康德义务论的观点指导媒体的报道实践,让媒体根据自立的准则规范其报道话语,从而更好地发挥正面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公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