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德育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尤其应当强调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德育体系,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活化德育是一种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它始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化德育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3.
试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疏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基本要求:注重主体性;突出实践性;体现全程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要路径: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道德引导;二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三要让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丰富道德情感;四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育德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现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德育工作者已深刻认识到传统纸上谈兵德育模式的低效和不符合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是德育回归生活,加强德育的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表现日益复杂,为此我校提出了构建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运用并形成了注重生活中的体验和实践、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化德育方式,切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刘玉艳 《时代教育》2010,(5):211-211,215
现代德育是一项育人的系统工程,而小学德育又是德育的基础阶段,在教学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四个途径,即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性;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小学教师人格魅力,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对美国的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强调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主体性意义,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实效化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德育内容需围绕幸福教育和社会平等教育两个方面来建构。  相似文献   

13.
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利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把德育工作与指导大学生解答人生课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5.
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品格教育,在经历了二三十年代品格教育的盛行期、四五十年代品格教育的衰落期,以及80年代品格教育的重新复兴后,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品格教育的特点。新品格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坚持权威与自由相统一,在教育模式上注重行为与反思并行,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主体性和多样性并存。探究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特点,对我们今天审视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助益。启示我们要更为注重个体的心理素质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道德共识;要重视道德实践,促使教育生活化;要建构道德教育合力机制,形成全民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缺失主要表现在道德需求意识淡薄、自我道德尊严感淡薄、自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价值取向自主性差、道德行为功利化倾向严重等方面。而原因又主要在道德教育中的一些“左”的意识观念和做法、现行道德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等方面。因此.进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培育其道德主体性,对于实现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重在实施。当前,国外中小学常用的道德教育方法有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合作式学习、榜样学习、道德体验等。尽管国外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其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多元社会中独立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