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早在大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因受孙中山、列宁提倡合作社和苏俄大力发展合作社的影响,就对当时工农运动中初兴的合作社潮流表示了热情支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为了坚持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又大力发展生产、消费、粮食和信用等合作社,逐渐形成了自己在革命和建设中依重合作社的传统,以及发展合作运动以生产合作社为主,兼及各类、全面扶持的方针。当然,当时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做法。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以后的合作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井冈山“洗党”与延安整风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冈山“洗党”是在毛泽东和边界特委的主持下,针对当时党的组织的扩大,只注意数量的发展,没有注意质量上的加强的状况而采取的主要从组织上清除不合作党员的运动。这次运动较之延安整风运动,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整党整风运动,但仍不失为我党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整党运动。它对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促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安整风运动则在主要条件、客观因素方面更为成熟,组织准备更为充分,理论指导更为完备和科学,对党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时期,处于白色恐怖中的苏区都大兴“肃反”,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诬杀了大批忠诚党和革命的党政干部和红军将士,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惨痛的损失.文章通过湘鄂西苏区四次大“肃反”这一典型的个案,分析和论述苏区大兴“肃反”共同的历史根源,以期对当今的党建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大革命时期,党内围绕着农民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本文论述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在农民运动问题上的见解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与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捻党运动分期的几种观点,发表不同之见。依据捻党运动的革命性质与发生过程,文章认为,应以1855年秋,各路捻党人马在雉河集会盟,捻党转化为捻军为标志,将"捻党运动"分为"捻党"和"捻军"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捻党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后一个时期为捻党对清作战的时期。此种划分简单明了,便于人们对其记忆和了解,符合捻党运动发展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1935年陕北发生了肃反,红二十六军的主要领导及与之相关人员被捕,有些人惨遭杀害,致使陕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当时党中央来到陕北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只对肃反领导人戴季英、聂洪均做严肃警告,肃反处理在事实上是不彻底的。这个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现象主要与肃反本身复杂、牵涉范围广;中央红军立足未稳,面临的外部环境恶劣;肃反抓捕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广东农民运动,兴起早,发展快,威力大,广大贫苦农民响应党的号召,纷纷组织起来,同地主豪绅英勇地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激烈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的封建势力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加速了当时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为我党领导农民运动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广东农民运动,科学地研究和总结它的历史经验,对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宣传党的历史,激励人们向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革命根据地关头村新歌剧的产生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传统文化的变迁包括戏剧内容的创新、戏剧演员身份的演变、戏剧功能的转变。新文化的产生对当时的乡村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发挥政治教化功能、促进社会风气改变的同时,促进了当时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及军民关系的融洽。关头村新歌剧的产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和当时整个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戏剧运动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从一个村庄即可透视整个山西的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9.
沂蒙根据地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带领沂蒙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并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在沂蒙根据地曾面临着清除“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壮大党员队伍、提升组织动员力、转变党内不良作风等历史任务,这些任务的解决都要求党在推进自我革命的基础上进行。沂蒙地区的党组织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整顿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完善各类监督体系等方式进行着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沂蒙根据地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有着重要的启示,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立足全面从严治党,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党的“六大”以后,中央常委周恩来同志到天津,召开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六大”决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机关,整顿北方党的组织,批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这对于北方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顺直省委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领导中枢,担负着领导华北以及东北地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重大任务。顺直省委的前身北方区委,是中共建党初期成立的北方党的中枢,当时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发展各地党的组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发挥了重大的革命作用。但是,在1927年4月李大钊等同志被捕,北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并着力解决由此转变所带来的纪检工作的新问题,党不仅给予纪检工作以高度重视,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这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党的纪检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着重大历史关头,就是能否扭转“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从困境中重新奋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开辟新的道路。这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成为历史的要求,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这个重大决策的魄力和远见。同时也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3.
1923—1927年的《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久、最杰出的革命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发行与宣传,成就辉煌,留给了我们众多的历史经验。可是,我国学人对它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关于《中国青年》的研究,既涉及刊物本身,也包含早期党团思想政治、文化宣传等。对《中国青年》进行细密化的历史考察和论析,既可以丰富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等学科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共青团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发挥应用于党建领域的结果。生产力标准理论不仅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标志,而且也是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成熟的执政党的理论基石。它已经成为我党一切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党的建设总目标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成功地把一个善于革命的党建设成为一个善于执政的党,实现了党建理论的重大飞跃。从党建总目标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又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党建理论的创新是实现党建目标的动力,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党是实现党建目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他明确提出了改造两个世界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提出改造主体的哲学命题,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党的主观世界的全面改造,从立场到世界观,从人生观到道德观,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从认识能力到实践能力,对党的主体性改造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早期在中央苏区从事革命活动,与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这些革命经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颇具借鉴意义,因为借鉴这些经验,邓小平同志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湘鄂西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也使苏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共产国际的间接影响,又是“左”倾中央的错误决策所致,而政策具体执行者的主观缺陷则直接导致了“肃反”扩大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缔造了党的群众路线,革命老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坚持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体现出党的群众路线在延续的新气象。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更是党的一种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同时,政党制度受到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影响而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两党制是西方社会最典型的政党制度,而两党制最典型的代表又是英美两国,因此,首先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英美政党制度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英美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以文化和历史为基础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的。然后通过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比英美政党制度与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指出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不仅是由我国历史条件决定的,而且更是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决定的,这对坚持我国现在的政党制度,培养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建设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