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梁启超开辟了新的学术视野,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驱;胡适、冯友兰确立以西解中的哲学史范式。他们在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还注重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以哲学"史"的形式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观念和文化关怀,这正是近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文革"时期的受挫阶段,历史转折时期的恢复阶段,全面改革时期的发展阶段,当前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的振兴阶段.追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60年历史,从少数民族升学照顾政策到双语教学,从优惠政策的制定到特殊政策的实施,都凸显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模拟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但人们对模拟的理解却有自发和自觉之分.被动、复制和历史循环是自发阶段的显著特点,主动、创新和快速发展是自觉阶段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模拟已经成为学习和研究先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杠杆和动力引擎.自觉运用模拟技术,就可以避免盲目性,把社会推向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4.
"近代史"与"近代化"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逐渐形成到日趋瓦解的历史。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旧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会是地方文人、士绅自发成立的一种较为分散的读书、际会的学术交流团体,同时也是徽州十分重要的科举教育组织。文章从社会文化史角度通过徽州文会地方志资料的考察,并辅之相关典型文献,探讨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组织源流、传统定义与类型、历史运作与社会功能、管理与区域分布,以及解析徽州文会与社会变迁复杂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以来的淮河文化研究经历了酝酿、催生到正式展开科学研究三个阶段。酝酿阶段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催生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安徽省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召开前;正式展开科学研究阶段时间从1998年至今。淮河文化研究的繁荣局面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综观半个多世纪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历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文革”前 (1949—1966) ,约17年 ;第二阶段从“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到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 (1977—1999) ,约21年 ;第三阶段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 ,至今尚在发展中。现分述如下 :1.第一阶段 (1949—1966)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经济有待恢复 ,国家有待建设 ,各行各业急需大量建设人才 ;国际形势十分严峻 …  相似文献   

8.
张学鹏 《教育评论》2023,(9):151-160
综合教科书在新中国教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连续、丰富的编写历史。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综合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将其概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规整和突进(1949-1976)、改革开放后的价值重建和探索(1977-2000)以及新世纪的课改使命和涌现(2001-2022)三个阶段。总结综合教科书的编写历史:类型上形成相对稳定、连续的历史脉络,逐步走向多样化;编写理念随时代迁移,从学科本位到学生中心过渡;综合要素从知识并扩充到其他要素,呈现为不断扩充和建构的连续体。文章最后对综合教科书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是中华民族高教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映射了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依据重大历史事件来划分,这一时期主要包括3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高教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高教护国;从改革开放到新时期改革的高教强国,都深深地蕴含着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历史使命,将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起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自觉到自发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市场失灵——国家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自发到自觉的历程。我国在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时,由于面临着与西方发达国家当时十分不同的情况,因而要走自觉到自发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道路,即由政府强作用——市场经济的培育——政府弱作用的道路。在自觉阶段主要发挥政府的自觉作用,在自发阶段主要发挥市场的自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当前关于实践的讨论主要体现为对“实践”范畴自身的批判 ,故称为“后实践”时代。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论”向“生存论”的转变。也就是把实践从代替物质“第一性”的概念地位回归到具体的生活。在这个回归过程中 ,包含对实践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定义 ,也包含对实践自否性和自悖性的批判 ;同时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当更着重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思想史,但作为学科的教育哲学始于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杜威来华讲学之后,教育哲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重视。从1919-1949年,我国学者先后翻译了近10本国外教育哲学,自己编著了20余本教育哲学。国人编著的教育哲学,就思想而言,有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三民主义、天主教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就学科体系而言,有"哲学之教育应用"体系、"各派之教育哲学"体系、"教育之哲学"体系、混合的体系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不仅与西方教育哲学几乎同步发展,而且30年的建设,完成了中国教育哲学初建的任务,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活世界观念的引入无疑起到了加强实践观启蒙的作用.但也应注意到,作为一个移植过来的、且在西方学术中就不是很明确的概念,生活世界尤其是日常生活世界无论是在学术内涵还是在思想意义上,都不可能给予我们太多的理论承诺.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必须通过展开生活世界的自我批判,从存在主义的感性个体观走向社会历史性的整体生存理解,实现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途径,最终落实到生存论的自觉建构.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方法问题》标志着他从意识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历程中,萨特重思了哲学、历史等基本概念,并对马克思主义做出高度评价。最近一些年来,国内诸多学者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走向哲学,其成就值得我们重视,但萨特从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黑格尔时代以及现今时代在历史中的意义,并隐约指向一种未来的超越,其他的种种思潮或主义则只不过是存在的意识形态而已。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历程就是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史,这看起来好像是研究者个人的事情,实际上是具有公共的学术价值的。研究者对教育概念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思考,一方面获得了教育概念认识上的不断进展,而且自然生成了一个教育概念的认识史个案。简而言之,研究者对教育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批判地接受了一种权威的教育界定;第二阶段是从"教育性"概念入手进行分析,获得"教育是一种善意的干预"这一结论;第三阶段是通过对"教育性"判定依据的追寻,获得了"教育意念的结构"。研究者对教育概念的认识,从接受成见到生发出个性化认识,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对教育从外部形象到内在依据的谨慎认知。  相似文献   

16.
The role of critique in the Anglophone analytical tradition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outlined and some of its shortcomings are noted, particularly its apparent claim to methodological objectivity in arriving at what are clearly contestable positions about the normative basis of education. Many of these issues can be seen to have a long history within European, and especially Germa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the discussion moves on to a considera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contrasts between the Anglophone and German‐inspired deployment of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rationality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claims to objectivity of the Anglophone tradition are contrasted with a more self‐conscious concern for social justice and improvement in other European traditions, which has been followed more recently by a greater scepticism concerning the potential of critique for delivering social justice and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 This has parallels with the growing Anglophone disillusion with ‘classical’ analytic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is in turn has resulted in a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limitations of critique: its ideological character, its rootedness in specific contexts, its own potential dogmatism and its ambiguities. The various contributions to this volume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related to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本质曾下过三个论断:“求知是人的本性”侧重于感性认知的角度,它代表着以“爱智慧”为显特征的古希腊化所体现出来的最为纯正的哲学精神;“人是理性的动物”侧重于感性认知的角度,它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加以把握,把古希腊哲学 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侧重于社会政治的角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素朴地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深刻并且富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却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在西方哲学史及科学史上.莱布尼茨阐释过的“微觉(次要知觉)”概念、尼采所说的“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的“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无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赫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弗洛伊德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并应用这些假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无意识心理研究为主的心理学。本文旨在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思想的来源,分析无意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弗洛伊德主义形成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