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久前,我有幸担任了一次小学《科学》教学大比武的评委工作,选手们比赛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第一课《纸的观察》,作为该单元的起始课,这一篇课文共安排了3个活动:一、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二、比较纸的不同特点;三、观察纸的纤维。本课的教学以对纸的观察为主线展开,把重点放在比较各种纸的不同以及观察纸的纤维上,而难点则是纸的共同特征——有纤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却屡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一节教学“蚂蚁”的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按要求分组对装在瓶子中的蚂蚁、放在水槽中泡沫板上的蚂蚁和在纸上的蚂蚁,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并展开了讨论,整个观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设计说明 《纸的研究》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第一册常见材料单元的一个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及其不同的用途、比较各种纸的不同,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材料,体验再生纸的意义,重点是比较  相似文献   

4.
漫话纤维     
<正>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第一课是《我们身边的材料》,学生们能说出不少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塑料、金属、木材、玻璃、纸和砖瓦陶瓷等,偶尔会有同学说到布料。在单元前言部分的介绍中有种叫作纤维的材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什么是纤维"?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丝线""纸""纤维型饮料"等,于是我对此作了介绍,经过多次完善,就有了这篇类似课堂实录的文章《漫话纤维》。  相似文献   

5.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一课。这节课从设计教学到教学实践经过了反复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积极反思和教研组的同伴互助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贯穿了以下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陈乾晖 《河北教育》2005,(19):29-30
2005年3月份,参加一次《科学》教材分析会,听了一位老师讲的一节研究课《了解空气》,感受颇深。《了解空气》来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运用感官感知空气,并通过设计实验,使他们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共设计了3个活动:①感受空气(老师用气球代替了教材中的塑料袋),②浸不湿的纸,③赶出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在这之前无论是第一单元的《小站》、《卢沟桥的狮子》还是第三单元《鱼游到了纸上》、《火烧云》、《鸬鹚》等课,作者都是根据不同人、事、物、景仔细观察、留心积累、抓住特点去写的。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学习新课文。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强调大单元整体教学,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语文教师要有宏观的视野和整体的规划,以循序渐进地推进单元教学的开展。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分别从梳理线索,宏观建构;对标整体,分层设计;科学组织,有序推进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单元导读课”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 《探访蚯蚓的家》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经过前4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提问。在进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进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有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以便明年更好地实施,我在三年级学生上自然课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课的试教活动。因自己曾对苏教版新教材“纸”这一单元做过教材分析,于是就决定先选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在上《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时,我请来了区教研员王老师听课,课后我们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教学策略进行了改动。第二次再上《我来造一张纸》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科学味浓了,也使我对“让探究成  相似文献   

11.
蒋云娟 《科学课》2013,(6):32-33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几课“研究化学变化及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的探究活动。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纸》是《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 ,它是在指导学生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一种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材料———纸。纸有不同种类 ,怎样就能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呢?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展开几种活动 ,让学生对纸这种材料进行深入地研究 ,并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教学目标 :1 认识纸是由纤维构成的 ;2 知道一些浅显的造纸技术 ;3 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以及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课堂背景任老师是一位小学科学教,执教已七年多。《面包发霉》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界》中的第三课。任老师先后次讲过《面包发霉了》一课,她经对本课的教学活动作过多次入思考。两次教学呈现出的教情景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们将两节课的课堂实录中相同两个教学环节作一对比,进行析,或许会有一些收获。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体上的霉;能够通过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描述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知道霉一种真菌;知道食物发霉的原;掌握防止食物发…  相似文献   

14.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提供了纸与其它材料的比较、不同纸的比较、纸的发明、小制作等方面的素材。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目标,我们对素材进行了取舍,按两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课时以探究为核心,研究不同纸的差异;第二课时以培养情感态度为核心,了解纸的发明、用途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有利或不利  相似文献   

15.
《观察蜗牛》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训练学生观察、仔细地观察,并理性地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该课知识难度不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的价值是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能力。让学生有观察和描述的机会与途径,经历一次扎扎实实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综合课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一课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和悬疑点拨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的设置 《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三课构成了《新的生命》单元的前三课。其中《油菜花开了》包括三个内容: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一一观察一棵油菜的花(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后两个环节的顺序调换了一下);《各种各样的花》包括: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花、果实和种子》包括:花的雌蕊和雄蕊——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相似文献   

18.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指要──第四册第五单元:注意事物联系,提高观察能力一、单元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知道遇事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就会有所发现,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2.知道《蜜蜂引路》、《数星星的孩子》中所写的观察音是...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我听了一位科学教师的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这是《科学》(教科版)3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体会人体感官在观察事物时的局限性;用量筒测量已知容器里水的多少;尝试着估算水的多少。  相似文献   

20.
河北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4课的教学中,我上了一节《纸飞翼》。我首先了解学生们对纸的一些认识,让他们说说用纸可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