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任务一:借用资料,了解赵州桥的相关信息活动一:听歌曲,看图片,了解赵州桥的概况。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它们独有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让我们加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导游团,向更多的人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吧!今天,我们将要介绍的历史文化遗产会是什么呢?听听下面这首歌曲你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放牛》)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形式进入新课 :在我国灿烂多姿的建筑中 ,桥可以算得上是一枝独秀的奇葩了。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卢沟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这些古代古桥有的横跨于急流大川 ,有的飞渡悬崖深涧 ,有的回转于粼粼碧波之上 ,真可以说是气象万千。这些成千上万座古桥不仅历史悠久 ,瑰丽多姿 ,而且在建造技术上有不少的创举。赵州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赵州桥是谁在什么朝代设计和制造的?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新课 :1 解题 :赵州桥 ,在河北省赵县南门外。赵县古为赵州 ,所以称赵州桥。2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画出生…  相似文献   

3.
引言激兴.本课启始可利用课文赵州桥的插图,让学生欣赏它的壮美姿态;随后介绍广为流传的河北民歌:“赵州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学生兴浓之际,再加一把火:欧洲建造石拱桥居领先地位的法国,一一八一年才修建的亚维浓桥,不过是实肩式的,到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新编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富有趣味,便于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巧用插图导新课   巧妙引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用那些与课题紧密相关的插图来导入新课,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赵州桥》一文的插图,展示了赵州桥的全貌,课前出示挂图稍加引导,学生脑海中就会产生“赵州桥是什么时候、由谁设计建造的 ?赵州桥有什么特点 ?和一般桥有什么不同 ?”等疑问。这些都是学习本课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  相似文献   

5.
朱华贤 《江苏教育》2007,(10):15-16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可不可改成“赵州桥不但美观,而且坚固。”为什么? “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这是《背篼》中的一个小节,请你说说:袅袅升起的炊烟为什么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相似文献   

6.
层层剖析化难为易──《赵州桥》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福建肖俊宇《赵州桥》一课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重点是课文的第二段(即第二节),而第二段中“这种设计指什么”和“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很坚固、巧妙”两个问题又是重点之重点,也是最难理解之处(尤其是第...  相似文献   

7.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弄清赵州桥的特点;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弄清特点。引导学生观察:1.这座桥外形象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新旧联系 ,理解总结段 ,设计教学思路在学习《长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颐和园》和《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点。教学伊始 ,我通过一道思考题导入《长城》一文的学习 :“找出《颐和园》《赵州桥》《长城》这三篇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在哪儿?起什么作用?”学生不难找出《颐和园》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在文章开头 ,起总起的作用 ;《赵州桥》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 ,在文章中间部分起过渡作用。通过读书 ,学…  相似文献   

9.
高娟 《湖南教育》2003,(6):46-46
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关于赵州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人们把这个传说编成了一首儿歌: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财王爷推车压了一条沟。我先播放VCD,学生边拍手边唱儿歌,再听故事,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0.
一、看图读文,明晓特征 师:上面我们学习了《赵州桥》》(第六册)的第一自然段,现在我们来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把写赵州桥长和宽的句子划出来,并对照插图,想一想赵州桥在设计上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朗读、点划、思考,教师巡视。) 生:老师,我一眼就看出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  相似文献   

11.
引读八法     
新世纪初,千阿年始。回顾小语教学现状,教改成果虽多,但因种种原因,大面积推广难。如此跨入新世纪,恐难负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就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研究“学法”的同时,着重“读法”的研讨,可改革“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陋习,得吹糠见米之实效。因这无需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只要教师本人狠下钻研、揣摩、试验、总结等功夫便可奏效。为此,特列“引读八法”求教同行。一、提问引读教师根据教材要求,按句子意思提问后,学生接读课文。例如:第六册(赵州桥)第1自然段,师引:“什么地方有座什么桥?叫什么名字?”生读:…  相似文献   

12.
《赵州桥》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重点是课文的第二段(即第二节).而第二段中:①“这种设计”指的是什么?②为  相似文献   

13.
整体感知〕1 运用投影或图片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2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凭借汉语拼音 ,边读书边认识、记忆生字 ,读通课文。3 反馈。①指名分小节朗读 ;②按要求说句 :赵州桥是(如 :赵州桥是河北省赵县河上的一座石拱桥 ;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赵州桥是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设的 ;赵州桥是隋朝建造的 ,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赵州桥是一座、、的石拱桥。(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雄伟”、“坚固”、“美观”三个词语 ,填入句中。)4 讨论 :哪里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让学生分别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韩香芬 《考试周刊》2013,(99):68-69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江苏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便刮进了各县市的学校,各学校纷纷响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字眼频频出现在一些报纸杂志中.“示范课”、“公开课”也成为一种时尚。我也和我校的一些老师听了本校的和其他学校的“公开课”,听得多了.便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了看法和反思,希望与各位分享。问题一:逢课必“情境引人”,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案例:某教师在讲抛物线方程时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赵州桥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老师立即打出赵州桥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赵州桥的图片+知识新授.其次是赵州桥的图片+例题,再次是赵州桥的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赵州桥的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外.  相似文献   

15.
《赵州桥》一文介绍了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其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幽默一则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用完。  相似文献   

17.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是人教版教材选入了二十多年的老课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前我们教此文,更多的是重视知识教学,即字词教学,以三年级的句、段教学为重点。教学设计如下:一、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的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写了什么。2.班级交流,师小结,明确第一段写赵州桥在哪里,谁设计的和建造的年代;第二段写赵州桥设计上的…  相似文献   

18.
一、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学校的文化决定了它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也向人们昭示着这个学校育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赞美什么?提倡什么?崇尚什么?鼓励什么?为此,我们修建了长72米、宽2.8米的一面文化墙。  相似文献   

19.
另类难题     
1.公共汽车上,两个人正在热烈地交谈,可围观的人却一句话也听不到,这是为什么?2.请仔细想一想,你所见到的最大影子是什么?3.什么东西说“父亲”时不会相碰,叫“爸爸”时却会碰到两次?4.一个自讨苦吃的地方在哪里?5.什么样的强者千万别当?6.什么书谁也没见过?7.最不听话的人是谁?8.新买的袜子怎么会有一个洞?9.有一个人被从几千米的高空掉下来的东西砸在头上,却没有受伤,为什么?10.一个人上了手术台是什么心情?另类难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曾读到过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能活下去的时间已经很有限了,有的可以长到一年;有的却只有二十四小时。对于这位面临死亡的人打算怎样度过最后的时日,我们总是感到很有兴趣的———当然,我说的是可以有选择条件的自由人,而不是待处决的囚犯,那些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这一类的故事使我们深思,我们会想到:如果我们自己也处于同样的地位,该怎么办?人都是要死的,在这最后的时辰,应当做一点什么?体验点什么?和什么人往来?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什么使我们感到快乐?什么使我们感到遗憾呢?我常想,如果每一个人在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