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文章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业园中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内企业合作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生态工业园形成的路径不同,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也各有差异,但不同的运作模式面临的风险和具有的效率不同,会最终影响整个共生网络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结合国际范围内生态工业园发展趋势提出依托型共生、平等型共生、嵌套型共生和虚拟型共生四种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分析其形成机理、运作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工业引起的污染逐渐得到了重视,建立生态工业园被认为是目前解决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一种可行的途径。在生态工业园内企业相互链结,充分利用资源,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将会是另一生产过程或另一家企业的原材料,整个工业园形成一个各种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从而形成共生网络,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行为,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为什么会建立这种工业共生关系呢?文章将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生态工业园中的工业共生行为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工业共生的机理,为我国建立生态工业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高科技园区是未来科技园的发展趋势.从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和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出发,结合高科技产业的特性和工业共生模式构建出平等型、依托型和嵌套型共生模式,并分别以西安高新区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进行了深入典型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化科技园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工业园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地球上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中,生态工业园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和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在建设和发展为例,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发展理念以及应该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治理“工业废弃物”,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的特点,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环境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工业园运作的机理,并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总结出三种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依托型循环运作模式、共生型循环运作模式、动静脉循环运作模式,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华 《科研管理》2012,33(12):142-148
生态工业园稳定性是生态工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工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特征出发,提出了基于优势度、循环度和调节度三个维度的生态工业园稳定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管理水平与园区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决定整个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对于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随后探讨了生态共生链网的平衡、稳定与发展,最后提出了对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链网结构模式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EIP)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EIP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工业生态、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三方面论述了其运作的基础理论:提出应依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EIP的规划,即在项目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物质流系统进行科学规划,然后分步开展共生网络的合理构建、环境友好的系统设计和生态文化的营造等.最终将EIP建成功能完备、环境友好、景观优美、文化浓郁的工业生态社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热潮,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生物群落关联度这一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的生态内涵出发,提出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总关联度生态率两个重点生态网络指标,将其用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若干实例的分析,并引其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据以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集群内企业间的成长情况,并进行生态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在对称互利共生且企业独立成长的情形下,企业的质参量水平最高,也是最和谐稳定的。通过对共生关系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共生稳定平衡的两点重要条件,其一集群内企业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其二集群内企业必须协作与竞争并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产业共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产业共生的"技术创新悖论"问题,通过对产业共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辨析,揭示了当前生态工业园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摘要:产业生态网络是产业活动在经济和资源环境上达到平衡的重要途径,是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建立工业共生的组织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关联关系和空间分布两个维度,对产业生态网络的模式进行划分,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工业共生的实践情况,从系统稳定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成员参与程度、进入壁垒和环境绩效等方面对各自特点展开比较分析,对于加快我国生态工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共生网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学研究中的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企业的生产营运为研究对象,提出工业共生网络能值评价指标,并用两个企业的三种生产模型(线性生产、循环生产和工业共生网络生产)定量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利润及能值指标有很大的差异,企业在追求经济和环境双赢目标驱动下,必将沿着线性生产——循环生产——工业共生网络生产模式路径演进。  相似文献   

15.
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例来说明知识型服务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核心范畴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大主范畴及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包括质参量(硬实力、软实力)、象参量(资历、合作意愿)和物理参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三个影响因子;共生界面包括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两个影响因子;共生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和外部环境(组织外部支持)两个影响因子。在一定共生关系中,上述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导致共生的行为过程(即知识共享)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即知识存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钢铁工业共生体系及其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冰  石磊 《资源科学》2009,31(11):1907-1918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发展至今已近3000年,其核心工艺不断变化,燃料结构不断优化,所延伸的共生体系不断变迁.在文献综述、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本文梳理辨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9种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其中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块炼铁炉-固体渗碳炼钢流程、坩埚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竖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典型钢铁共生体系等共3种,近代(1840年~1949年)化铁炉-贝色麦炉/西门子马丁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1种,现代(1949年至今)高炉-平炉流程、高炉-转炉流程、(废钢-)电炉短流程、直接还原-电炉流程、熔融还原-转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5种.分析表明,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的基础是主流程,核心是炼铁环节;钢铁工业在铁、钢、材供应链上已经高度一体化,在流程模块上高度专业化,在物质和能量利用上高度集成化;钢铁工业演进在加速的同时,其动力机制也变得越趋复杂,环境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指出,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受到资源获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其演进机制和贡献分析有赖于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共生发轫于生物学,后被延展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共生既是一种关于结构的范畴,又是一种关于行动的范畴,其本质在于共生关系主体间的资源依赖关系。从生物学共生到经济学共生再到公共管理共生,共生关系主体属性的跨越性极大,为此建构了“资源相互依赖性---组织自主性”分析框架。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不仅具有理论基础,而且还有现实依据。共生关系演进具有普遍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概莫能外,只不过演进的机理有所不同。将共生理论里共生环境要素进行解构,提出共生关系演进机理的三个层次:共生宏观环境、共生中观环境---共生制度、共生微观环境---共生机制,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高新区创立和发展已20余年,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赢得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靠力量以及引领和带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形态转型的动力引擎。本文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指出了国家高新区在新时期所应承担的国家使命和任务,并提出了新使命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框架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