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吴勋  王杰 《资源科学》2018,40(4):851-861
中国式分权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带来的雾霾污染问题也引发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考究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国城市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7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无论是财政支出分权、还是收入分权亦或是财政自由度均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环境保护支出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②财政分权与环境保护支出交互项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交互项系数远小于财政分权系数;③经济发展程度与雾霾污染并未呈现出“倒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考核体系,建立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改革环境预算软约束问题;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总结出经济增长、FDI及环境污染两两交互影响的研究体系,通过构建半参数空间面板VAR模型及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冲击在时空上的传导过程。研究发现:经济大省如北京的经济增长发生冲击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产生微弱但持久的正效应,同时对FDI也存在正向影响;FDI大省如江苏的FDI增长在3期内会拖累自身经济增长,长期则表现出对经济持久的拉动作用,但同时也会增大周边及自身环境污染;河北的环境污染分别在4期与3期内对经济增长与FDI有促进作用,但长期内则会抑制经济与FDI的增长。此外,还结合模型半参数部分探讨了在财政分权制度下,经济增长、FDI与环境污染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4—2014年中国各省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控制环境污染可能存在的空间关联效应的基础上,从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收入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则显著为负,说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权恶化了环境污染,财政支出分权则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文章研究结论为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增长与财政解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1997-2005年间县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处置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中的作用以及财政分权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制约影响.研究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实现县级财政解困,但也显著抑制了县域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分权总体上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财政解困中的积极作用,以“撤乡并镇”为主要措施的政府精简机构改革则加剧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财政解困效应.  相似文献   

5.
财政分权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讨论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房价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局部均衡框架下探讨了房价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显示:房价依赖于财政分权度、政府竞争、建筑投资成本、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然后,利用我国1999—201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对房价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这种推动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认为要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应适当降低目前财政分权的强度,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激励,推进以房产税为核心的财产税改革,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4,(1)
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苏、锡、常城市19922010年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调整关系。首先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中的边界检验法和Johansen协整检验法验证EKC关系的存在;然后分别运用ARDL模型和ECM模型验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的短期动态调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苏、锡、常城市部分水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的形式和参数有所差异,并不总是呈现EKC的倒"U"型关系;短期内人均GDP的增长对不同城市水污染指标的影响效果不同;苏、锡、常城市经济发展活动的差异对水环境质量的退化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分权与城市扩张——基于公地悲剧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乐  吴群 《资源科学》2013,35(1):199-206
以“公地悲剧”为分析的起点,阐释了地方政府在分权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对城市扩张带来的影响,并采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财政包干阶段和分税制阶段的分省份面板数据(1985年-1992年和1999年-2008年)为基础,进行经验研究和比较分析.不同分权阶段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努力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不同阶段财政分权体制对城市扩张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包干阶段的影响为负,而分税制阶段的影响为正,在影响程度上支出分权大于收入分权.现阶段,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做对激励”和“做对协调”的相关政策措施来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从而实现合理的城市扩张.同时,本文还发现,土地市场建设有利于减缓城市扩张的速度;滞后一期的城市扩张对当期的城市扩张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乔昕  宋良荣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797-1805
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中国式分权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政企关系对这种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我们构建政企关系的替代变量:上市公司的地区经济影响力,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847家上市公司共4235个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晋升压力越大、财政分权越充分、财政收支越不平衡地区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越低;经济影响力正向调节了晋升压力、财政分权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即中国式分权对于经济影响力较大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影响力对于中国式分权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最大,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次之;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最小。  相似文献   

9.
李勇刚  李祥 《软科学》2012,(1):42-46,50
运用1999~2008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对住宅价格、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住房价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分权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认为房价要回归理性增长水平,应健全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管体系,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薛慧光  石晓平  唐鹏 《资源科学》2013,35(6):1134-1142
分析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以及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探寻土地财政和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制度成因.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及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然后利用1999年-2009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促使了地方政府扩大土地财政规模.对土地出让价格偏离的影响在于财政分权导致了土地出让价格的正向增长,政治集权导致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与商服、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之间的偏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倾向和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与中国式分权制度安排紧密相连,进一步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政治治理体制,将更有利于修正土地出让价格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徐辉  王成亮  冯国强 《资源科学》2021,43(6):1128-1139
环境分权能否助推由经济与财政分权引起的负向激励,进而影响减排治污效果,以往研究中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利用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测算省级环境监管权限的配置格局,结合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对分别以PM2.5浓度、人均废水排放量、人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表征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指标进行回归,以此检验环境分权的减排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分权程度越高,3种污染指标的污染程度越重,其中对大气污染的作用最大,对水污染的作用最小;②大气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水污染、固废污染与环境分权之间非线性关系不显著;③环境监测、执法与监察3项监管权限的分权程度对污染物减排效果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中环境执法的地方分权程度负效应最大,环境监察的负效应最小;④尽管环境分权弱化了减排效果,但将经济事务上的分权激励考虑进模型当中时,环境分权反而对分权激励与合谋污染有抑制作用。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进一步提升环保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地方政府减排的执行能力,对环保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垂直管理改革势在必然;结合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分权激励,适当给予地方环保政策执行的灵活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2.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动作用一般机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顺艳  孙根年 《资源科学》2009,31(11):1880-1886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煤炭)需求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引起环境问题,进而阻碍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缓解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是急需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1997年~2006年我国30个省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的关系,依据这两个指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4种类型,并从这4种类型中选取7个典型省区,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增长的关系,预测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煤炭消费的拐点,研究结论可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魏艳旭  孙根年  李静 《资源科学》2011,33(7):1338-1345
本文依据1953年-2009年统计数据,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为指标,将新中国划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1977年和1978年-2009年),比较了两个阶段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53年-1977年,随着人均GDP的升高,人均能源呈同步增长;单位产值能耗从6.76t标准煤增长到17.9t标准煤,能源消耗弹性从3.59下降到-0.58,两者呈现反相关性;从1978年-2009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大,人均能源消耗波动上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从17.50t标准煤下降到5.05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弹性波动较大。本文依据IPAT方程从广义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前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大,对技术依赖性较小;而后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减弱,对技术依赖性增强;技术转变与技术进步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润润  邓祥征  金琴  郑新奇 《资源科学》2011,33(11):2169-2174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研究经济增长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对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持价值。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案例区,利用1978年-2008年人均GDP与鄱阳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鄱阳湖水体TN、TP浓度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经济增长与氮磷排放的关系具有库兹涅斯曲线(EKC曲线)特征。鄱阳湖水体中TN、TP浓度随经济增长而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转折点分别位于人均GDP为8600元/人、7400元/人(以1977年为基期计算)时。目前,由于产业结构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与环境政策的影响,鄱阳湖流域的氮磷排放量已出现下降趋势,但为保持鄱阳湖水质的持续改善,鄱阳湖流域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氮磷排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夏艳清 《软科学》2011,25(5):77-79
通过建立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区分了污染物排放-人均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对长期关系的短期扰动,更准确地描述了我国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为环境规制的制定和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变化特点以及利用2002—2012年间有关经济与环境相关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内蒙古人均GDP与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呈"N"型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何蓓蓓  梅艳 《资源科学》2009,31(11):1973-1981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做大”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