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外审"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阎西林 《编辑学报》2004,16(5):326-328
对同行专家以"编外审稿人"的角色定位,给编辑审稿工作带来种种弊端.同行专家在学术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应是作者稿件的同行读者,他们的评议是对媒介和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反馈."外审"形式本质上是编辑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在稿件刊发前对同行专家进行的信息"双向传播".这种方式在大众传播模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角色定位观念对消除审稿工作中的弊端和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端静 《新闻世界》2013,(10):305-306
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多起校园投毒事件,人们在震惊于校园惨剧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媒介审判,未审先判的探讨。本文拟结合最新案例,从媒介审判形成原因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产生的影响以及媒体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切实加强干部审查、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干审档案规范干部管理工作,激发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干审档案管理工作要逐步实现"四化".  相似文献   

4.
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提出的民主化媒介系统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元素.他认为,为民主和公平起见,理想的媒介模式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受众的需求.以该媒介模式为参照,在我国扶持发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社会组织的媒介、专业型媒介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6.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8.
"媒介产业化"十年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升民 《现代传播》2007,(1):101-107
1996年《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媒介产业化研究正式登场亮相。本文梳理了媒介产业化研究的十年历程,总结了推进媒介变革的三种力量,分析了媒介产业化进程中的三种突出矛盾和四次剥离中的制度安排;并指出媒介产业化出现了集团化的失败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困惑,最后本文分析了媒介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和演进特点。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化”的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乃至行动,都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客观现实-媒介现实- 受众的心理现实”是传播学的核心命题,也就是说, 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媒介现实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擅自篡改广告内容,药监部门已撤销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的"黄金搭档"牌组合维生素片的广告批准文号,即日起,包括苏食健广审(视)第2005080014号、苏食健广审(视)第2006040007号等在内共12个广告在全国禁止播出.  相似文献   

14.
陈媛媛 《东南传播》2011,(1):116-117
作为新兴媒介的手机给当代高职学生以获取信息、情感交流、娱乐消遣、排解压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手机滥用也带来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手机综合痘、沉湎于虚拟世界、考试作弊等负面影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高职工作者应加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自我媒介素养;提倡对媒体内容的批判和自我反思;提倡媒介接触多元化、媒介信息解读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解读电视媒介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中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层次关系下的“媒介三农”对三农问题的分析、判断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来自政府的“政策三农”,来自“知识人”的“学者三农”,来自媒体的“媒介三农”,真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在社会的元场域里,四个子场域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互动的关系。随着媒体自立的进一步凸显,媒介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唤醒作用不断强化,“媒介三农”向“事实三农”逼  相似文献   

16.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卓 《记者摇篮》2004,(10):59-59
审美活动作为人们审辨美丑、善恶等的精神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对媒介语言起着巨大的影响。传媒语言作为媒体与广大受众交流的桥梁.更加离不开时代审美的指导,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都市报"发展尚在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媛媛 《新闻知识》2005,(1):17-18,13
在二十多年的新闻改革中,伴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产业性质的凸现,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媒介大众化、市场化浪潮的兴起,中国报业已从英雄领军的诗史时代转入“硝烟弥漫”的诸侯割据时期:继1991年前后周末类报纸的盛行之后,晚报在1994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日见红火并迅速占领了大片媒介市场,紧随其后,都市报以其彻底的平民化、市场化姿态,在媒介市场上气势逼人,成为报业新锐。  相似文献   

19.
"媒介审判"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中,"媒介审判"具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它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媒介审判"的实质是以新闻自由为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媒介审判"的产生归结于司法的缺位、新闻界的越位、媒体商业利益的驱动、公众人治情结的执着及制度建设的空白等多重因素.防治"媒介审判",新闻界重在明确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角色定位,规范监督行为,信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司法界则应在增大司法的透明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保护司法独立,限制过度的舆论压力的司法屏蔽机制.  相似文献   

20.
"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是新闻传播界正在探索的一个前沿性课题。2004年夏天笔者到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的时候,从美国同行那里第一次听到这两个新名词,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在美国也才刚刚起步。时隔两年,媒介融合在西方国家已是风起云涌,在中国也已初现端倪。 "融合媒介"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有技术融合角度展开的研究、从媒介所有权融合角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