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最大化实现。通俗小说之所以深深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是因为它的审美价值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流向契合,能够带给读者心理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通俗小说情节的传奇性、生动性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通俗小说语言的传神与生动带给读者思维狂欢;通俗小说情感、题材的丰富多样带给读者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以流行音乐、影视、通俗小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大行其道。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展学生对大众文化和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开发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笔者在高二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大众文化与文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武侠小说的本体研究.本文认为其本体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侠文化和通俗小说,其本体研究即是探究武侠小说与侠文化及通俗小说的本质关系.本文论述的是后一种本质关系,主要观点是:武侠小说本质上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武侠小说成为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继承改良现代大众通俗文学,实现通俗小说现代化,延续并拓展了章回小说的生命.他在现代大众通俗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言情模式的突破和人物心理的深度延伸性方面都作了开创性的革新,为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奏出了绝响.  相似文献   

5.
通俗小说比高雅小说更符合小说的本旨.港台武侠小说三大家的武侠小说具备通俗小说的特色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悬念层出不穷、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菲斯克相关理论的解读,发现其主要包括大众文化的文本性、大众文化抵制的快乐、大众文化较量的战场三个方面.其中大众文化参与者积极主动地抵制非大众文化的压制,可以获得一种主导者的快乐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小说史的写作中,对现代小说发展历史面貌、通俗小说的容纳、涵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视五四小说为自足的系统,拒绝或部分容纳通俗小说;另一种是认为雅俗相加才是"现代小说",致力于独立通俗小说发展历程的勾勒;还有一种是强调雅俗对峙的"整体"现代小说特征,力图描绘雅俗互动与融合.这些小说史都存在一些问题,如雅俗二元对立模式,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评价通俗小说等.  相似文献   

9.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潮流的出现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思想状况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通俗小说的理论倡导和探索是重要的一方面。通俗小说以序跋、评点等形式从为提高通俗小说地位的“正名”之论、创作的定位、创作理论到评点式批评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以历时性的群体智慧形成了明清通俗小说的理论系统。这种系统的通俗小说理论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由发生、发展而至昌盛的时期,正是洛学的兴起和传承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在时间上的不谋而合,使洛学传承与古代通俗小说的创作倾向发生了特定的联系。通过对洛学传承的中兴期、叛逆期和复兴期的文化精神折射于明代通俗小说的考察和研究,明确了古代通俗小说创作倾向与洛学传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洛学中兴期与明初通俗小说崇尚伦理纲常倾向、洛学叛逆期与明中后期通俗小说世俗化倾向和洛学复兴期与明末通俗小说的尚劝戒倾向。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挖掘了古代通俗小说的深层意蕴,归纳和总结了洛学与小说发展、与小说思想发展有关的规律,揭示了儒家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俗小说历来被文人士大夫阶级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因此官方并不重视对通俗小说的著录,目录学史上缺乏专门著录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然而到了近代,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直至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的专科目录正式形成,即孙恺第先生所编辑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文章将首先探讨孙先生之前,对于通俗小说的著录情况;其次,浅析《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著录通俗小说书目方法上的继承和创新;最后,简略分析孙楷第以及他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在目录学学术和目录学史层面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虽然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一直以来被列为经典作家,但她的经典小说也具有通俗特色:一,她的小说取材于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反映了通俗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二,其主题主要围绕当时女性感兴趣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展开,反映了通俗小说的世俗化审美观的特点;三,她所运用的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也体现了通俗小说的模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谁要逼疯玛尔蒂纳》是法国当代多产作家埃克斯布拉亚的中篇推理小说.在当代,在世界范围内,推理的、武打的、言情的、科幻的、民俗的之类小说,无例外地都被列入通俗小说.通俗小说的特点是,把创作目标定位在市场效益上,追求好销路,吸引读者群,并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文人一般称此为“媚俗性”,含贬义.通俗小说在商业繁盛的国家(地区)最为火爆,例如东亚的日本、台湾、香港.近十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的繁荣、思想的革新,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说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逻辑,然后再针对大众文化阐明其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背景.再总结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重要功能,最后对大众文化所具有的消极社会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阿多诺"最先把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同时纳入到现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视野",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奠定了基调.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商品化、标准化、强制化的大众文化造成的现代工业社会文化危机的回应,他提倡一种具有否定、批判和乌托邦功能的"反艺术",认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能消除绝望、拯救心灵、拯救现实.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6.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就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文化生活,即民创、民有、民享、民乐.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之源,发展大众文化可以提高大众文化素养,激活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8.
雅俗有别是中国文化、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事实,"五四"以前,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系统内部上层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下层民间大众文化的分别;"五四"之后,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对立。在近现代上海,由于以商业性为主要特征的市民文化市场的形成和繁荣,梁启超等人本着"新民"目的发动的"小说界革命"虽抬高了小说的地位,却并没有获得"政治小说"的成功,反而促进了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叶,大批文人以通俗小说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通过小说世界的虚拟来抒写自己的抱负,表达自己的牢骚与感伤,通俗小说成为文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媒介。传统诗文的抒情言志因素被引入通俗小说,使得通俗小说具有了文人品格。文人们将通俗小说视为"立言"之一种,当作可以藏之名山的著述。这些文人独立创作的通俗小说被称为"文人小说"。清代通俗小说的文人化进程也是通俗小说走向真正的独立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男多女的描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比比皆是,其反映了城市民间风习和道德观.在清代通俗小说创作中,更出现不少此类母题互相抄袭的小说史现象.仅从个人的私生活--性爱方式角度来评价一个民族的道德优劣、是不科学的.从文化相对论来看,不少异族风情仍在保留,也无所谓此是彼非、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