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等”字的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词性和不同的用法。如: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和代词。当“等”作动词用时,可作“等候”、“等到”讲。如“请等一会儿”、“等天晴了再走”。  相似文献   

2.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来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  相似文献   

3.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4.
副词“才”与“都”的语义对立及维译问题张金福我们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经常遇到“才”与“都”的用法。“才”是一般的用法是修饰一种活动、行为,如“才走”、“才讨论”等。这时“才”表示这一活动、行为离说话时间还不久。“才”在维语中表示等意思。“都”是表示范围的...  相似文献   

5.
“走”字在古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速度的“走路”之意。高一新教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到两军交战,一方失败,“弃甲曳兵而走”,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再引申为“逃跑”。“曳兵”指拖着如长矛之类的兵器,即手握兵器的一端,另一端则放在地上拖着跑。万一被敌人追上,还可以用它来抵挡一阵,以便继续逃跑。  相似文献   

6.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下册351页倒数第7行; “在……中”中间如果插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则表示该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如“宝钢在建设中”,“新一代在茁壮成长中”,这时“在”是副词,等于“正在”。这段话值得商榷。同书第324页:“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可是,上两例中的“在”,却不是修饰、限制动词,而是与方位名词“中”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词(字)典上,一般都有“采同‘彩’”的说法,因此把“丰富多彩”、“没(无)精打采”写成“丰富多采”,“没(无)精打彩”都不算错,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和语文课本上都这样写。如1978年初版本《现代汉语词典》中,在词条“丰富”的例句中写的是“丰富多采”。又如1995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中写的是“没精打彩”(系朱自清先生所为)。但到  相似文献   

8.
“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唱论中说“字领腔走,腔随字行,只能以字行腔,不可以腔盖字。”,也有不少当代声乐工作者主张“字在前,腔在后”,并认为这是“字正腔圆的科学法则”.本人无意更新这一观念,但从自身教学前后对照中感到,单纯的“字在前,腔在后”观念对气情深入和腔体开放是不利的。这是因为:(1)我国汉语语  相似文献   

11.
“具”“俱”是古今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词。它们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亲睐,1996、1998两年的字形题中,都有所涉及。1996高考题中出现的“家具”,1998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具备”“万事俱备”,让不少考生大费脑筋,甚至因此而丢了分。“具”“俱”在现代汉语中,是意思毫不相干的两个词。“俱”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如“万事俱备”、“样样俱全”、“俱乐部”等。“具”作名词,有“用具”“才干”等意思,如“家具”“千城  相似文献   

12.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13.
释“一”     
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1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1.1“一”为数词①用在重叠的动词中间,表示“稍微”、“轻微”或表示动作的“短暂”、“尝试”等。如:试一试、瞧一瞧、歇一歇等。②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表示“短暂”、“轻微”。如:昙花一现、不屑一顾、看一眼便走等。③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接着说其结果。如: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石头踢开等。④用在动词前,表示一下子。如:一举成名、一劳永逸、面目一新等。1.2“一”为序词如:一误再…  相似文献   

14.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在“踟蹰”与“踯躅”间划等号.其实二词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踟蹰”的解释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蹰不前。亦作踟躇。”对“踯躅”的解释为:“徘徊①。”“徘徊①”的解释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相似文献   

16.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教施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到明清时期,"行、走"的"行走"和"奔跑"两个义项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走"逐渐卸去了"奔跑"义转而承担起"行走"义,并成为汉语中表示"行走"义的常用词。而"行"的"行走"义逐渐消失,"行"表示"行走"义只出现在双音节词和书面语中。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几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今中学课本未注“道芷阳间行”中的“间”,然而,在该课后面的“思考与练习”中却对其作了一番详细的解释。即“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间行’,就是从小道走。”  相似文献   

20.
说“行”     
《木兰辞》:“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许多语文教师把“行” 字读成“xing”,解释为“行路”.因此全句即释为:“同在一起走路十二年,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其实,这样解释是不妥的.“行”是个多音多义词.一读“xing”,常作动词,相当了现代汉语的“走”.如:唐李商隐《瑶池》诗“入骏日行三万里.” 另一读“háng”,多作名词,有“行列”的意思.如汉乐府《鸡鸣》:“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