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中物理热现象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烽 《物理教学探讨》2005,23(12):18-19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演示实验主要有固体熔化实验、水的沸腾实验、压缩液化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其中水的沸腾实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较为容易。现就另外两个较难实验的改进介绍如下。1 海波和蜡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相似文献   

2.
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新旧版教材都采用这一实验现象来演示说明升华和凝华现象。  相似文献   

3.
初中物理及化学中,都有碘升华的实验,初二物理中同时还学习凝华的知识。沪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做演示实验时,升华现象很明显,但是观察到凝华现象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了克服此缺陷,我们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改进方法如下。方法一:将原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改成如图1所示,将一试管穿过一厚纸片,试管中放入适量冷水,在做演示时,不仅能看到升华现象,还能迅速观察到凝华现象(碘蒸气在冷的试管表面发生凝华)。这样就克服了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在玻璃片上出现的凝华现象。方法二:如图2所示,将一小试…  相似文献   

4.
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改进江苏省太仓职业高级中学周丽芬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如果按课本上的做法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由于用酒精灯加热,极容易超过碘的熔点(114C)而使碘熔化,导致升华现象实验的失败.2.用酒精灯加热,不便在课堂上走动操作演示,...  相似文献   

5.
“升华和凝华”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阐述但属一般了解的、非重点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及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现提出来,请大家探讨。一、碘的升华、凝华实验的可见度问题要使学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掌握定义中“直接变成”四个字的含义,实验成功与否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师一般均按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编,1987年版)提供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初三物理新编教材第四章“升华和凝华”一节中谈到:“用固态的碘很容易看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把少量的碘放进烧瓶里,微微加热,固态的碘就升华,产生紫色的碘蒸汽,停止加热后,会在烧瓶上看到凝华成固态的碘。”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升华与凝华"一节中的典型实验都采用了碘这种物质来演示升华与凝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对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进行了多次改进尝试,以使这个实验可见度更大,对人体的影响更小。第一种方法是在锥形瓶中放入一根棉线,接着加入碘,塞上塞子,然后用酒精灯对其微微加热,  相似文献   

8.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一只手直接捏住大试管和橡皮塞的交界处,另一只手持打火机点火对大试管底部加热.只需5秒钟左右,就可观察到明显的升华现象,紫色的碘蒸气冉冉升起,在大小试管的隔层内回旋.停止加热后,又可观察到碘蒸气的凝华.将盛冷水的小试管取出,学生能目睹闪亮的碘晶.  相似文献   

9.
初二物理要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本上对此实验的说明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我们多次按说明进行实验,因为“微微加热”很难掌握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烧瓶底部有少量液态碘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理解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念。我们采用热水蒸气对碘加热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极为明显。改进方法是:如附图所示,先把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其沸腾。取少量的碘粉放入圆底烧瓶里,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在烧杯口固定好,利用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对烧瓶的碘加热,就可观察到碘粉受热后直接升华…  相似文献   

10.
我们同意贵刊1985年第4期中《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文的看法,即按课本上的装置做实验有碘熔化的现象。其原因是碘的三相点偏低(89mmHg和124℃)。即使采用大口容器,也不可避免因局部过热和升华的碘蒸汽压升高而导致固碘熔化。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现介绍两种方法供参考。 1.热水浴法将沸水倒入大烧杯中,然后将盛有大粒  相似文献   

11.
本方案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NH4Cl的分解实验两种气态产物,并观察它们接触产生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与碘的升华和凝华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不如其他物态变化那样容易被注意到,学生对升华凝华现象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萘"的升华凝华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较难操作的实验之一,不要说是学生分组,即使是教师演示也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13.
初二物理四章热现象的第七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 ,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 ,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里缺碘 ,实验往往难于开展 ,既使有条件做这个实验 ,效果也不很明显 ,可见度低 ,不便于学生观察 ,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 ,本人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 ,仅供同行们参考。图 11 演示实验 1  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层较薄较细的碘粒 ,并按如图 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 ,烧瓶里装的冰水混合物 ,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瓶的底部微微加热 ,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师问 :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答 :有紫红色的碘蒸气产生。…  相似文献   

14.
1.产生背景: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实验结束后,试管(或烧瓶)大多未清洗。2.原因:碘的蒸气有毒,能够剧烈地刺激人的口腔和鼻腔粘膜,吸入过多,则易中毒死亡。部分胆小、谨慎的学生怕出意外,故意省略了此步骤。3.引出的探究问题:能否把该实验器材做成永久的、安全的实验仪器?4.改进创新方法:将少量碘固体放入干净的细颈试管(或烧瓶)底部,用酒精喷灯将试管(或烧瓶)口的玻璃熔  相似文献   

15.
常规碘的升华、凝华演示实验的有毒气体易泄漏,有害师生健康。对此我们作了适当的改进,但这样的改进还只是演示实验,于是我们找了25根20cm左右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这样做“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然后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我认为本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碘蒸气有毒,加热时容易从烧瓶口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7.
初二物理四章热现象的第七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里缺碘,实验往往难于开展,既使有条件做这个实验,效果也不很明显,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对教材中的买验做了如下改进,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讲述华东版初二物理教材“升华与凝华”一节时,演示了固态碘的升华实验。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化学(必修)课本第一章“卤素”时,教师又重复了这个实验(第23页实验1—13),不过化学课本中指出了这是  相似文献   

19.
初二物理升华与凝华一节,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对于此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而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②实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微微加热”实验难以把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上述实验不足,经过多年对此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案,实验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好,现供…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演示实验一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一层较薄较细的碘粒,并按如图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烧瓶里装入冰水混合物,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杯的底部微微加热,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