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感动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执着。认为是刘备的精诚之心,敲开了诸葛亮的金石之门,诸葛亮感其诚意,无以推辞而出山。但是,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却另有思考,认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其实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荐。诸葛亮虽远避尘世,高卧隆中,却心系天下,久怀腾云之志。韬光养  相似文献   

2.
魏延一生忠诚于西蜀政权且功勋卓著,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进军路线上的分歧是认识分歧,曲在诸葛亮。虎头桥之变是诸葛亮酿造的一杯鸩酒,而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则是虎头桥之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庞德公之隐为道家之隐,诸葛亮隆中之隐为儒家之隐,二人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迥异。庞德公不是也不可能是诸葛亮心目中的典范和言行的楷模。诸葛亮“每至公家,独拜床下”之“独拜”也不是“崇拜”,而是礼仪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出仕之前,曾有过十年躬耕生涯。他究竟躬耕于湖北襄阳隆中,还是河南南阳,电学界聚讼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持襄阳说者举出了四条理由:(一)历代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二)诸葛亮躬耕于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三)宛县(河南南阳市)为曹魏集团占据,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的占领区自投罗网;(四)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许多名士师友,他的亲属也全都居住于襄阳。这四点中,最后一点可置之勿论,因为诸葛亮的至交亲朋多在襄阳,与他在哪里躬耕并无必然联系,最重要的是前三点。乍看起来,这几点理由铁案如山,不可改易,然而细细推敲,竟有许多扞格牴牾之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爰撰短文,聊申一孔之见,以就教于持襄阳说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一篇中,该教材对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解释为"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在今襄阳市樊城区北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语文》下  相似文献   

6.
谋士徐庶可怜刘备得了鼓胀病,只得推荐隆中的诸葛亮。(刘备如此大贤,不知有夫文凭?)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原先隐居隆中,躬耕于南阳。刘备亲往隆中,三顾草庐,向他询问平定天下之大计。诸葛亮隆中对策,议论风发,纵谈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提出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思想。诸葛亮未出草庐,就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他深受刘备的器重,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忠诚谨慎,不辞劳苦,征战疆场,积极帮助刘备创立蜀汉帝业,跟曹丕、孙权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他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实行联吴抗魏、安抚戎、羌的政策;他制定汉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他治军,特别注重训练有严格纪律的军队。他的为人,重视身教,能严于律已,虚心纳谏,不谋求个人私产。由于上述原因,他将蜀国治理得有条有理,出现了“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大好局面。诸葛亮不愧是个具有洽国治军杰出本领、具有  相似文献   

8.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历史上就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之说。在刘备,曹操、孙权属下众多的谋士战将之中,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文化”,都热情讴歌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能运筹椎幄,决胜千  相似文献   

10.
<正>蜀汉丞相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的地点,究竟在今河南南阳的卧龙岗?还是在今湖北襄樊市郊的隆中?长期以来,这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两种意见之中,南阳说穿凿附会,漏洞百出,很难成立。比较而言,持今隆中地说者的理由则充分一些,但它在若干关键之处,又有重蹈郢书燕说之弊,因此不仅不能使对方服膺,甚至无法作到自圆其说。《三国志·诸葛亮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文章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向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教复兴大计时两人的一番对话,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真知灼见。文章虽属节选,但结构相当完整,可以自成篇章。指导学生研读本文时,不妨探讨一下作者在构思上的独特技巧。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字孔明,时人美称为“卧龙”。他27岁应刘备“三顾”之请出山之前,隐居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冲。今天的襄樊隆中风景名胜区,就是当年的诸葛亮卧龙腾飞之地。 来到隆中风景名胜区,站在襄阳通向谷城的公路边,放眼向南看去,那是一个宽约大半里,长数里的山冲,名叫广德寺冲。山冲入口处的西端,一座东西的山峰横亘在襄谷公路边,山峰南麓有一个人口,那就是隆中山冲的入口。若没有人指点,你怎么会想到,那么隐秘的地方,竟然另有一番洞天,竟然在那隐秘的山冲里走出了一位经天纬地的天才,一位名垂千古的贤相诸葛亮? 让我们站在襄谷公路边的几株古槐树下,细细地品味这广德寺  相似文献   

13.
曹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三国演义》中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作品中有名姓者四百余人,主要人物也有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周瑜、关羽、张飞、赵云、刘备、孙权、陆逊等几十个。其中曹操、诸葛亮已成为我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而诸葛亮却由于作者极尽赞颂之辞,出现一些过头的描写,结果出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近妖”的状况。最出色的我认为还是曹操这一形象。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画廊中少有可比者。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15.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江陵出兵攻打襄樊,不属于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北伐",而只是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的关羽,谋求荆州领土完整、满足北伐时"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隆中对策的前提条件。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也不是"天下有变",因此,也就不存在刘备、诸葛亮的援助计划。孙权袭取荆州后,刘备也没有足够军力援助关羽。关羽兵败被杀也不是什么刘备、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关羽死后未得谥号也非刘备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在塑造诸葛亮这一军事统帅形象时,巧妙地把诸葛亮因主观上的失误而导致的失败归之于客观上的不可为;艺术地略写失败的结局,而详细展开能表现其神机妙算的情节,使诸葛亮的形象在失败中闪光,行文中赞颂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从而把诸葛亮刻画成了智慧的化身、常胜的统帅。鉴赏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可以从中得到对写作有意义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表在荆州十九年的政绩成就了诸葛亮,襄阳是诸葛亮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的孕育之地,是他成才的地方,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位深受敬仰的古代贤哲。全国各地有许多纪念他的祠庙。但诸葛亮躬耕地,究竟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岗,则自元代以来便长期争论,相持不下。清代襄阳人顾嘉衡,恰任官南阳知府,只好小心谨慎,题下“心存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巧对。最近,邮电部准备发行的《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皆涉及到事发地点。于是,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波澜再起,引人瞩目。目前,各方面的无数关心者都殷切盼望早日揭开千古之谜。为此,1989年  相似文献   

20.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