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多星期前,我们尊敬的顾老因病离我们而去了。这是中国学术、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重大损失。今天我们在顾老生前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图书馆为他举行追思会,深切缅怀顾老为保存、整理、研究、开发中国历史文献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追思他的高风亮节,学习他的高尚人品,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顾廷龙同志是我国杰出的图书馆事业家,他在图书馆园地勤奋耕耘近70年,其突出贡献为:第一,抢救历史文献。“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到了紧要时刻,日本侵略者肆意掳掠中华  相似文献   

2.
著名图书馆事业家、世纪老人顾廷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离开我们,走了。得悉顾老在北京人民医院抢救时,我曾于7月7日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全林同志赶赴医院看望,顾老睡在护理病房的病床上,我在顾老耳畔轻声说“顾老,我们来看您了。”顾老睁开了眼睛,左于动了一下,我赶紧握上去,顾老的嘴唇也动了动,但因喉部插管没能讲出声来。顾老,你想说什么呢?记得去年10月顾老曾在上海生活一段日子。10月下旬,顾老与我都收到了江苏省图书馆学会与江阴市政府在江阴召开全国缪荃孙学术研讨会的邀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献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1997年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图书馆新馆成功地举办了“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并同时宣布成立上图历史文献研究所。著名学者顾廷龙、王元化先生应聘担任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王鹤鸣、王世伟分任正副所长。会议期间,上海图书馆与华东师范大学签定了科研合作意向书,首次尝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先后在虹口区三个地方居住过,而这三个地方相距只有一公里左右. 鲁迅择居虹口,既有当时虹口处在华界,房价相对苏州河南岸便宜许多,且离南岸市中心又不远,还有鲁迅爱逛的书店和爱去的电影院等原因,更多的原因则为鲁迅的兄弟及一大批文化人居住在虹口.  相似文献   

5.
周宁 《出版参考》2010,(8):41-41
20岁那年夏天,他从东京成城学校辍学回国,在“博爱丸”号邮轮上,写下绝命书,准备跳海自尽。一周以后,他却在上海平安登岸,旋即转去苏州吴中公学教书,不久返回上海办报。旧历10月间已到香港,又从香港《中国日报》报馆神秘失踪,而那年年底,他已在惠州一所荒败的小庙里剃度,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6.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年多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我精心修改文章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7年9月2日,费孝通教授以77岁的高龄,第13次到“江村”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刚到报社工作不久,领导上考虑到我曾是费老“江村”调查的联络员,多次陪同费老访问美丽的“江村”,就把采访费老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和费老再次见面,聆听他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论述;担心的是自己“半路出家”作记者,怕采访不好写不成文章。我立即从苏州来到吴江县盛泽镇,和费老吃、住在一起,一边陪同他作社会调查,一边见缝插针地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一生中到过南京6次。1920年10月底,他从天津到上海登船去法国勤工俭学,途经南京,下车到白下路绣花巷堂叔家话别。1937年8月中旬,他与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大计。1946年5月初,他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南京,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继续和国民党政府代表谈判。1960年12月21日、1971年6月5日、1972年4月6日,他3次陪同外宾到南京。  相似文献   

9.
顾老走了,永远地走了。这是所有认识他和了解他的人十分遗憾的。顾老是1998年8月22日晚上9时6分病逝于北京人民医院的。24日晨9时(美国东部时间为23日晚9时)上海图书馆办公室即时将这个消息用电话通知了我,次日我即向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请假,并向旅行社订购飞往北京的机票,赶在追悼仪式的前一天下午抵达北京。在顾老悼念仪式上,顾老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慈祥地躺在鲜花、松柏丛中。悼念的人很多,约在400人左右。人们鱼贯而入,三个一排地依次向顾老鞠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看到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的一篇小文章,题为《我的飞毛腿》。顾执中解放前担任上海《新闻报》外勤记者多年,他采访过全国各地,还去过十几个国家,跑得又远、又广、又久。除必要的车、船、飞机之外,他充分发挥两条腿的功能,尽量多走路,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一九四○年夏,他曾被日伪特务枪击,中了一弹,“我立即命令我的飞毛腿,加速度飞奔……侥幸地逃去第二枪第三枪”。顾老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近几年还有新闻报道作品问世。最近参加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依然能快步捷走,使不少  相似文献   

11.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相似文献   

12.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21,(1):85-87,84
2020年10月28日清晨,笔者搭上海至苏州的火车,去看望金坛县老领导沈啸森。一见面,见沈老夫妇俩精神挺好。一个101虚岁,一个98虚岁,二老相加199。沈老听力不佳,我们只能笔下交流。手写板上,他写道:“你精神可驾(嘉)。”笔者写道:“谢谢鼓励。”他写道:“我癌症开刀己20年了。”笔者写道:“现在是百岁老人了,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3.
10月21~22日,苏州市档案局(馆)与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与经济组织暨纪念苏州商会成立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式上,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国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应大会之邀作了主题演讲。省档案局局长韩杰到会并讲话。他说,档案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和载体,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从记忆百年苏州商会,到今天为弘扬新时期的苏商精神服务,充分体现着档案工作的历史责任。全省档案部门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的20世纪初,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时代。一群有坚定信仰的革命先行者,在上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在上海,成就了他们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出生于安徽安庆的陈独秀(1879-1942),自1901年10月起,五次赴日学习,上海是他的起航之地;他在安徽安庆、芜湖等地从事反清、反袁"二次革命"斗争屡遭通缉,上海又是他的避难之处。不过,在1915年之前,上  相似文献   

16.
1992年9月30日,“沿江行”大型报道活动圆满结束。这是一次由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经济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和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联合组织的采访实践。他们从上海浦东到南京浦口,湘江而上,一路采访了苏州、  相似文献   

17.
我的回忆录(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愿望的实现 1946年7月我满怀抗日胜利的喜悦只身回到上海,不论碰到哪个故朋老友,大家都是悲喜交集。胜利后,四川璧山社教学院东还苏州,该院图书博物系主任汪长炳是我的老同学,他邀约我到该系任教。于是在八月中旬我便到苏州去,没想到徐  相似文献   

18.
由波士顿、洛杉矶返上海,一切顺利,正庆幸可以平安归来;不料抵上海后,要转北京,竟已无座位了,只得赶快购买次日清晨机票.并在机场附近找旅馆住一晚。此次去程,在上海耽搁了一天,居然返程又在此误了一次,想来真感可笑。电告蔡浪涯,他听得哈哈大笑,由苏州赶回来见了一面。  相似文献   

19.
触网之缘     
陈彤 《网络传播》2005,(1):88-89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机缘巧合。1997年那年,春节长假刚过.我就去一位朋友开的公司作客;那个公司所在的地方,距我现在的住所不到500米.而离现在的办公室也只有一公里距离,那里是现在海淀区苏州桥往西.过了蓝靛厂桥大约100多米.在目前的上河村带。  相似文献   

20.
<正>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父亲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去过很多地方。然而,上海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占有特殊的地位。1919年他从上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与赵世炎等同志一起组织了"勤工俭学学会",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成为著名的学生领袖。1921年10月,104名中国革命青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父亲是其中的一个。轮船在广州靠岸时,他设法秘密下船,赶往上海去找新成立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