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莹 《英语广场》2020,(13):21-24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假象等值"现象即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但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较远。小说翻译中普遍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可以采用文体分析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文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本(施晓菁译)为例,分析其内容和语言层面的"假象等值"现象,并考察其造成的主题意义表达欠缺和风格受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小说翻译的艺术在于译文与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而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此要求,造成“假象等值”。文学文体学的引入不仅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还为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依据。本文就从该角度出发,以小说《围城》为例,通过分析具体体现小说风格的前景化语言来剖析其英译本是如何传达原作风格的。  相似文献   

3.
将文学文体学融入小说翻译中,选取欧内斯特·海明威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通过分析各译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出现的"假象等值"现象来评鉴各译本的文体价值。内容层面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将从偏常内容正常化和宗教文化差异两方面进行剖析,而表达形式上的"假象等值"现象则将从叙事角度进行剖析。翻译界应当反对以译文是否传达与原文等值的内容作为唯一翻译标准的做法,提倡译入语中的语言形式与作品的整体文学价值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李琦 《海外英语》2013,(8X):136-13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其中红楼人物"衣着"百态,人物服饰极具特色,各式服饰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社会文化内涵。该文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物服饰的翻译为例,从文化层面探讨《红楼梦》人物服饰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提出了翻译的补偿策略,以期使原作的内容和精神最大限度地在译作中再现。  相似文献   

5.
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2009年9月,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英译本《红楼梦》是杨宪益夫妇翻译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在这个英译本中,集中体现了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思想、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也充分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才能。本文将重点分析和论述英译本《红楼梦》在翻译技巧方面的主要亮点。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有较多的英译本。笔者试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对比,从文化内涵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诗词的翻译两个方面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评析和鉴赏。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原著及其英译本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着重探讨了在文学翻译中的原语文化信息传递,以期对文学翻译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读者反映论"处于奈达理论的中心地位。本文将对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分析,从读者反映论的角度审视文学翻译中信息变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徐牧 《海外英语》2013,(1):150-152
《红楼梦》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其中大量存在的文化意象误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相关文化认知图式的缺失或不匹配是造成误译的重要原因。该文用认知图示理论探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词文化意象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红豆词》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曲中饱含深情,给人无限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把杨宪益英译《红豆词》与外国学者D.Hawkes所译《红豆词》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应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译文,兼顾了言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鉴于以上,笔者在文章最后给出了自己关于《红豆词》的理解译文。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红楼梦》的英译本不断增加,人们对它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关注。译本质量对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好的译本往往更能传达原著作者的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本文拟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对其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和精神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增译、省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才有可能使文学翻译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入手,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所体现的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导作用,译者的主体意识,社会环境对译者的影响。通过对比评论《红楼梦》两个译本中一些句子的译法进一步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宪益、霍克思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可知,杨译主要采用直译,以保留原作的风貌,而霍译多采用意译,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够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向导,分析许渊冲先生和翁显良先生的《静夜思》两译本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的功能对等,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三百余人。曹雪芹的命名技巧可谓独树一帜,书中人物名称或是巧妙地借用了谐音,或是引经据典,自有出处。人物名称可以暗示人物的性格、身份、背景乃至在书中的命运。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往往很难准确地译出人物名称背后的隐含意义。目前流传的两份全译版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及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杨戴译本为基础,讨论杨戴夫妇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歌的象似性特征,以象似译象似,能够更好地揭示诗歌形式背后所蕴涵的意境,实现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形神皆似。在象似性视角下,从语音、数量和对称象似性三个角度来对比研究杨译和霍译的几首《红楼梦》诗词,探究孰优孰劣,以期为诗歌翻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